|
药品推销 (资料图片) | |
见习记者 戚帅华 实习生 肖 博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药店货架琳琅满目的药品、保健品、有益健康的食品,成为人们保障自身健康的选择。可是,一些“伪药品”的混杂,让人们“迷眼”白白掏了腰包。
数十种“伪药品”原形毕露
家住瀍河回族区的市民李先生长年患有脚气,他经常使用深圳产的名牌产品“999皮炎平软膏”。两三天前,李先生顺路在张仲景大药房纱厂南路店花6.5元购买了一盒皮炎平软膏,可用过几次后效果大不如前,无意中看药品保质期发现,自己竟被外包装迷惑,原来是河南产的“666皮炎平”软膏,该皮炎平外包装几乎与“999皮炎平”一模一样。
我们查看“666皮炎平”发现,该产品系消毒产品不属于药品,除了外包装与名牌产品的“形似”之外,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的非药品禁止标注疾病名称,也在包装盒内的说明书中体现——使用范围:用于皮炎、湿疹、脚气、手足癣、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皮肤过敏的抑菌、护理和清洁。
得知李先生的情况后,我们随机暗访了位于王城公园附近的开心人大药房、张仲景大药房青年宫店、张仲景大药房纱厂南路店、老集鼎信御安堂、纱厂南路百佳好一生美健药房,竟发现了10多种属于“消字号”“健字号”的产品,在产品宣传册或说明书中存在着可以治疗、缓解一些疾病的名称。
后经市卫生监督中心有关部门证实,我们所发现的10多种保健品、消毒产品明显存在违规行为,那些标识、宣传册让这些保健品、消毒产品、健康食品披上了“药品”的外衣,诱导消费者相信产品具备治疗疾病的药性。
接到记者投诉,市卫生监督中心卫生监督科监督人员立即和记者对市区几家医药经营机构进行了检查,当日便检查出3个品种的不合格产品。检查出的不合格产品标明为黔东南州苗岭苗族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苗岭鼻通生态液;陕西奇力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奇力康力康霜;德州安捷高科消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安捷牌3%复方过氧化氢抗菌洗剂。此类产品虽打着“消字”的批准文号,却有明示、暗示治疗的功能。
据市卫生监督中心监督四科科长王其军介绍,自今年5月份开始,市卫生监督中心卫生监督科便开展了对“伪药品”的专项治理。目前,监督人员共对155家医药经营机构进行了检查,共查出30种97盒不合格产品。市卫生监督中心当即责令其立即下柜,并对27家经营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产品和显著标注宣传疗效的药店给予行政处罚。
“伪药品”何以大行其道?
药品是有明确的功能主治或适应症,能治疗疾病的物质,其统一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没有获得“国药准字”批号的非药产品开始借助“卫消证字”、“卫健证字”、“卫妆准字”这些非药产品的批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药店的货架,甚至有一些还成为药店向患者推销的“首选”。那么,这些“伪药品”何以能大行其道?
“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卫生监督中心卫生监督一科科长白世选介绍说,药监部门一般只对“国药准字”范围内的产品进行监管,对假药、劣药或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药品的行为进行查处。
对非药品的批准文号监管由于相关行业规定的不规范,有时缺乏依据,例如,一些非药品为了诱导人相信其具有疗效,时常以“讲座”的口头形式向群众传播,而在非药品的外包装上不显示其具有治疗、缓解某种疾病的疗效,这样,让执法人员不易抓住其违规的证据,让“伪药品”在市场悄悄流通。
同时,由于药品的注册、审批非常严格,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数据,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药理、毒理,以及临床试验,研究费用相当大。而一些药厂改为走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用品及食品类路线,这样不但容易批准,而且环节少、标准低、资金少、时间快。
由于此类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走向市场后又以药品的价格销售,利润丰厚,使经营者愿意为其产品摇旗呐喊,大肆夸大宣传其功效,诱使消费者购买这些“药品”,使得这些“药品”大行其道。
买药要认准“国药准字”
“保健品、消毒产品、化妆品谈不上疗效,只有药品才有疗效,而且就算是药品,其疗效对患者也是有个体差异的,更不像一些宣传那样包治百病。”王其军介绍说,保健品、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与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保健品(文号应为“卫食健字”)是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化妆品(文号应为“卫妆字”)是护肤、美容和修饰用的日用化学品;消毒产品(文号应为“卫消字”)主要包括消毒剂和卫生用品,起一种杀灭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三者不能用于治疗疾病,也不能出现或暗示治疗效果,和药品有明显区别。
王其军说,购买药品的消费者要端正心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信产品包装盒上的广告文字,更不要轻信一些药店推销员的宣传,应理性先判断到底是药品还是非药品。盒子上有国药准字号的就是药品,没有的就是非药品,而非药品是不具有治病功效的。如果非药品在宣传中声称可以治病,一定是在忽悠你。
消费者提防身边“陷阱”
为了能够诱导消费者购买“伪药品”,又能躲避市卫生监督部门的查处,一些经销商采取“曲线”销售的办法。
方式一:非药品产品的包装上无违规情况,可利用推销员、宣传广告、传单大肆吹嘘产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常常冠以“科技成果”、“技术突破”等等字眼,最终误导消费者。
方式二:通过捏造一些受益患者案例,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向具有共性的群体广为传播,甚至不惜制造假病历、假感谢信等方式,强化人们对产品的信赖。
方式三:利用免费义诊检查的名义或利用慢性病多发季节,以“产品推介会”、“产品讲解会”等形式,要么免费送人礼品,要么免费体检,吸引一些人注意,其实,这些免费测试的消费者,最终会被告知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随后卖家向其兜售厂方的保健产品。
四步走辨识“伪药品”
如何揭开“伪药品”真面目呢?市药监部门向市民介绍了以下几种识别方法:
1.非药品不得在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有关宣传资料上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的宣传。如标示疾病名称和疾病症状;标示或暗示可治疗、缓解疾病症状;使用医疗术语等。
2.药品、医疗器械和部分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可以进行含有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等有关内容宣传。
3.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关内容应当真实,不得有虚假夸大、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的内容。消毒产品标签及说明书禁止标注以下内容:抗炎、消炎、疾病症状和疾病名称、治疗疾病、减轻或缓解疾病症状、预防性病、抗生素和激素等禁用成分。
4.化妆品不得暗示疗效,不得宣传或暗示抗菌、抑菌、除菌及其他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