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旗星与牛荣耀老师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 | |
学其成时念吾师
奥运选手修秀:“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9月4日11时40分,洛阳籍奥运选手修秀和母亲站在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院内一棵松树下,修秀在等待两位阔别15年的启蒙老师。
随着下课音乐响起,35岁的语文老师张丽君走出教室,修秀急忙迎上前:“张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修秀啊!”
张丽君望着眼前这位身材高挑的年轻姑娘,顿时愣了一下,转瞬惊喜地喊道:“哎呀,修秀,我都没认出你来。”修秀拉着张老师的双手像孩子一样蹦跳起来:“我还以为你忘记了我呢。”随后,修秀急切地问道:“我托人打听才知道你和张静老师在这个校区工作,张静老师在哪里呢?”
几分钟后,张静、张丽君与那个昔日身体柔弱的修秀相拥一团,这样的相聚虽然仅持续不到20分钟,却让师生回味了阔别15年的温情。
张丽君说,那天,她和张静对与修秀的相聚感到非常意外。15年来,她们师生一直没有见过面,脑海里始终是修秀刚上一年级时乖巧的形象。她们从修秀母亲口中得知,这些年来修秀一直忙于训练,几次托家里人打听老师的下落,可还是没能团聚,这次趁教师节前有时间,修秀一定要来看看老师们。
张静说,她和张丽君老师都当过修秀的班主任,对这个孩子的印象就是“乖”,几乎不用老师费心。没想到15年后,她成了驰骋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的健儿,还能专程来探望幼时的老师。
张丽君说:“看到自己当初的学生成才,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作为老师,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并没有对修秀特别照顾,相反,她却对我们念念不忘,让我们特别感动。”
离别老师赶赴郑州前,修秀的一句话似乎诠释了15年后探望两位老师的理由——“你们对班里每个同学都一样照顾,自然不会特别在意我,可是,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就很不一样,除了父母之外,你们的启蒙之恩永难忘记。”
残疾大学生贺旗星:“牛老师改变了我的生活”
去年4月25日,本报曾以《我渴望工作,以回报父母》为题,报道了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残疾大学生贺旗星毕业前夕艰苦求学,渴望找一份工作,回报贫苦家人多年哺育之恩的事情。经本报“牵线”,贺旗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不少企业愿为他提供就业机会。
如今,贺旗星已成为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得领导赏识,他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而且开始为家人和三个妹妹、弟弟分担生活压力。
贺旗星感慨道:“多亏了牛老师,他改变了我的生活,抚慰了我的心灵,为我向媒体求助。”
贺旗星口中念叨的牛老师名叫牛荣耀,河南科技大学摄影协会一名代课老师。
2003年,贺旗星进入大学学习,学校当时成立了摄影协会。2005年,贺旗星对摄影感兴趣,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校摄影协会。
牛荣耀说,摄影协会每周只上一次课,教授学生一些摄影知识,他和这些喜好摄影的学生除了上课,并没有过多接触。
贺旗星第一次进入摄影课堂,顿时就让牛荣耀心生怜惜,“这个学生身子随着向外撇着的双脚扭动着,小腿、腰部、上身出现三个‘拐点’,那是一种强硬的扭动,这孩子能够上到大学,实属不易。”
从此,牛荣耀课后时常跟贺旗星聊天,想了解这个特殊学生的生活历程。一来二去,牛荣耀被这个学生从小到大艰难的求学路程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打动,师生两人越聊越投机,甚至他假期时常邀请贺旗星到家中做客,有时两人还会聊到凌晨。
去年毕业前几个月,牛荣耀就一直在关注贺旗星的求职情况,时常打电话询问,贺旗星却一次次被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直接“拒之门外”。
贺旗星说:“找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彻底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牛老师一直劝导我不要灰心丧气。”
去年4月下旬,牛荣耀几经考虑,最终选择通过媒体,为这个身残志坚的残疾大学生寻找就业平台,并为贺旗星写了长长的求助信,掀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作为一名老师,牛荣耀骄傲地说:“这个孩子(贺旗星)毕业后,工作之余或逢节日,总会拄着拐棍到家里探望我,到了教师节更是少不了道一声‘牛老师,节日快乐!’”
贺旗星说:“牛老师为我付出了很多,没有他和风细雨般的关怀,就没有现在的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家四个“园丁”
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即使很辛苦,但仍有很多家庭子承父业,忠贞不渝。8日,记者见到了任教于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的张喜萍老师。张喜萍一家四口,她的丈夫是校长,她的女儿、女婿都是老师,典型的“教师之家”。
家中资格最老的老师——张喜萍
张喜萍从教已经整整35年了。今年53岁的张喜萍高中毕业后便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度过了两年教师生涯后,张喜萍继续求学,到当时的洛阳大学学习了两年,回到了从前的学校。1983年,张喜萍随丈夫到浙江金华一所小学任教。1994年,张喜萍回到洛阳,在市实验小学任教至今。
说起自己当教师的经历,张喜萍说最初就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孩子,慢慢地就喜欢上这个职业了。她还记得到民办学校面试的时候,自己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说因为喜欢孩子才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的。
当上教师后,由于性格开朗,张喜萍和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很多学生都拿她当亲人看待,一些学生把不愿意和爸爸妈妈说的话都说给张老师听。
张喜萍告诉我们,她在35年的教师生涯中,曾经收到过一份终生难忘的礼物。那是从金华回洛阳的前几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要走了,50多个学生凑钱买了一本精致的相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照片装进相册里,这个相册作为礼物被送到了张喜萍手中。张喜萍说,收到礼物时自己特别激动,至今她仍能叫出相册里每个学生的名字。张喜萍曾经向很多亲友“炫耀”过这个特殊的礼物。
1994年,张喜萍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到洛阳高级技工学校工作,就这样,夫妻俩都成了老师。
母亲熏陶影响女儿职业选择
“既然当了教师,就要把每个孩子教好。”这是张喜萍常对女儿说的话。女儿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教师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着。
今年7月,张喜萍的女儿张晓洁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河南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张喜萍说,女儿当教师并不是因为想让她继承自己的事业,完全是出自女儿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
张喜萍告诉记者,女儿童年的记忆里除了老师就是黑板,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女儿就经常跟着她到学校,趴在教室外听自己讲课,回家后,女儿就喜欢站在讲台上模仿老师上课的情形,用粉笔写作业。就这样,女儿从小就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让张喜萍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后来找的老公也是一名大学体育老师,张喜萍一家完全成了一个“教师之家”。
家人团聚成了教学研讨会
“别人家庭聚会可能是娱乐比较多,但是我们家庭聚会时,业务讨论则成了重要内容。”张喜萍告诉记者,虽然大家平时都很忙,但一旦有时间相聚,大家都乐此不彼地谈学校和学生,有时候一个非常棘手的关于学生的问题,就会在大家的三言两语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看着亲人一个个成了教师,张喜萍时常会想起这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