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张宇:才子意气 挥斥方遒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9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风云人物”备选⑩
张宇:才子意气 挥斥方遒
本报记者 陈旭照 文/图
张宇近照
  核心提示

  张宇,洛宁人,1952年生于洛宁县大阳村,高中毕业。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一级作家,现居郑州。

  张宇1970年招工进洛阳,1979年回洛宁县广播站当记者,曾任原洛阳地区文联主席(兼洛宁县委副书记)、三门峡市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莽原》杂志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晒太阳》、《软弱》,中篇小说《乡村情感》、《没有孤独》,小说集《张宇小说选》、《活鬼》,散文集《南街村话语》,电视剧剧本《黑槐树》等。

  8月15日下午,郑州市英协路一家咖啡厅。张宇一进门就指着我对服务员说:“他是记者,要采访我,请你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话说得有点霸气,却又不卑不亢,让人无法拒绝。

  我们坐在一个较静的角落,光线有点暗,但张宇情绪饱满,他认真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态度平和。而我,在提问和记录中,间或也抬起头来,好奇地看他脸上一道道沧桑的皱纹。他的眼睛很有神,给人精明、透亮的感觉。

  “张憨子”成了大作家

  成名前的张宇,人们知道多少呢?我们的话题从此开始。

  1970年,18岁的张宇招工进了洛阳,到原洛阳地区柴油机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张宇回忆,当时厂里的青工多,风气也好,有几个工友特别有追求。他和陈韧,还有个叫高土木的老工人,比较喜欢文学,“当时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张宇这样解释当初的创作动机,“纯粹是一种爱好,觉得好玩。”他在厂里比较活跃,爱好也多,打球、下棋、打扑克等等,“但是,总觉得没有一样东西能拿住你”。张宇说的“拿住”,是指没有一种爱好能真正触及心灵,让他死心塌地地去投入、去追求,直到遇上“写作”。

  被文学“拿住”了的张宇开始了辛勤的跋涉,“3个人住一个房间,没有桌子,就搬凳子坐在床边,把床当桌子写东西”。

  就这样,写完一篇,弄个大信封,将稿子小心地装进去,鼓鼓囊囊地,带着希望和梦想寄了出去。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大信封又会被鼓鼓囊囊地退回来,希望一次次地破灭着。

  有趣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宇原名张憨子,他现在的名字张宇,是洛阳的老作者刘建权老师给起的。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免不了向别人请教。年轻的张憨子拿着自己的作品,忐忑不安地拜访洛阳当时的名家。画家朋友周彦生介绍他认识了刘建权,刘建权当时在《河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小说,很有名气。

  刘建权指导憨子:“你不能在发表作品时署个‘张憨子’的名字啊,叫着太土!”刘建权建议他改名“张宇”,憨子接受了,沿用至今。

  记者后来专门请已经从洛阳电视台退休的刘建权印证此事。刘老师谈起对张宇的最初印象,“别看叫憨子,其实精着呢!”这精,指的是张宇的文学天赋,他对文学的悟性。

  刘建权当时是洛阳广播站的记者,住在周公庙里。“那时候,张宇和陈韧每星期都要去我家几次,都是晚上来,我们三人坐在那里,一谈就谈到深夜”。

  刘建权还保存着张宇1979年写给他的一封报喜信:是年11月的《长江文艺》上,发表了张宇的小说《土地的主人》,头题,还加了编者按。20多年后回忆自己发表的第一篇习作,张宇仍抑制不住喜悦:“当时《红旗》杂志给予的评价是‘改革开放以来代表了农民对土地愿望的第一篇小说’。”

  自此以后,张宇一发不可收,小说一篇接一篇地发,奖项一个接一个地拿。这匹跃入文坛的黑马,开始在文学的草原上自由潇洒地驰骋。

  “我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我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张宇总结改革开放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将其归纳为“思想上的开放和教育,生活和文化上的营养”。

  “没有改革开放,像我这样的农民的孩子怎能当上作家呢?”张宇进一步阐释,“在中国文艺史上,改革开放是一次大的思想运动,波澜壮阔地颠覆了传统思想观念,全方位地与世界文化接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像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可能就进不了城,就是进了,到了工厂也是死死板板地干活,产生不了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就无所谓搞创作写小说了。”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了张宇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那么,生他养他的豫西大地则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无尽素材。“我的作品,80%都是写洛阳生活的。”张宇说。

  翻一翻张宇的小说,无不打上了豫西生活的深深烙印。一山一水,一村一屋,一草一木,一猫一狗,一言一行,都是那样亲切,仿佛在刹那间,你就成了他小说里的人,在他的小说里说话做事了。

  张宇的作品,处处摇曳着浓郁的豫西风情:“山里人,干活没有时间,死做死做。吃饭没重点,夜黑饭能吃到星星出齐。通常是,女人们在院里,而男人们都端着饭碗来到街上,在街道两旁屋檐下的坐石上落下,一边吃,一边议论些春种秋收。谁肯坐哪块石头也养成了习惯,来了就往那儿奔,像对号入座。吃过饭,自然由女人们洗锅涮碗,然后又去点灯纺花。男人们则三三两两又走出来,掂着小旱烟袋,指缝间夹着火镰,或摇着用艾蒿拧成的火绳,又在坐石上落下。这便要说古,或三皇五帝,或诸葛亮吊孝。自然也论今,村里的婚丧嫁娶,世道的长长短短,夹杂些男女的风流韵事。夜,渐渐就会深下去。”这些豫西山区庸常的生活图景,在张宇的描述下,竟有了如此令人痴醉的意境。

  “生活像土壤,作品像庄稼,作家就是个种庄稼的人。”张宇就像一个勤劳的庄稼人,深耕细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到建业,“我牛也放了,柴也拾了”

  作家张宇的生涯中,曾有过一段轰动一时的下海经历。从2004年到2007年,他在河南建业集团呆了3年,做过集团副总裁、建业足球俱乐部董事长。有人揶揄他:“张宇投降了,向钱看了!”

  张宇平静地说:“我去建业就是为了体验生活。”

  话题又回到了改革开放。张宇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经济作用凸现,民营阵线的精英分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样,他们的思想质量和文化水平怎么样,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张宇产生了到民营企业体验生活的冲动。对在建业的3年,张宇称“很满意”,自己当初的疑虑已经找到了答案。

  提起涉足足坛,张宇说:“两年的生活体验期到了,我要回去,老胡(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不让回,让接着搞足球。”张宇说得轻松。

  他果然没让人失望。张宇用老辣的手腕、雷厉风行的作风清理队伍,凝聚军心,重用河南本土球员,打法上体现河南本土特色。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圆了建业足球人做了13年的冲超梦。

  2007年5月23日,张宇从建业辞职:“当初跟老胡就有约定,冲超成功就辞职,至于后来又延续了几个月,那叫‘扶上马再送一程’。”对此,他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过一段话:“我是个作家,来建业是体验生活,打个比方说就是放牛拾柴,我牛也放了,柴也拾了,而且弄得还不错,一不小心冲了超,但是我的主业是放牛,不能因为拾柴而将主业丢了。”

  创作,才是张宇真正的不了情。

  “洛阳是出大作家的地方”

  “洛阳是个出大作家的地方,”说起家乡的文学氛围,张宇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作为文学的母语,洛阳话最够格。”

  “洛阳的风情,从大结构上说,跟河南其他地方不一样,它是大河文化的核心地带,地域上又接触了长江流域,风土人情非常有特点,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大气和霸气。别处的人逃荒要饭,洛阳人从不逃荒,视其为下贱。洛阳人从来认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说起洛阳语言的得天独厚,他引用了李准的话:“洛阳的方言写成文章,不用翻译,人们一看就懂;外地的方言不行,还得翻译,还得解释。”比如洛阳方言“厮跟着”,一看都明白,而且原汁原味,清新极了。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结构和文化氛围,加上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洛阳的大作家层出不穷。

  他说起了李准:“李准给我的第一印象,像家乡的牛贩子,精明极了。”据说李准知道了他的这一评价后光笑,一句话不说。

  张宇成名后,有一次李准牵着他的手向文坛前辈介绍:“我告诉你们,这是我们洛阳人,我们那儿出作家。”

  他念念不忘的,还有李准跟他说的另一句话:“张宇,洛阳的语言、洛阳的风情是咱俩的宝呀,咱俩都靠这吃饭,不能丢啊。”

  李准对洛阳的感情深厚至极,他在去世前几年曾对张宇说:“张宇啊,你能不能在洛河边寻块地,咱俩一人盖间房子,平常擀碗面条吃,没事的时候喷喷,我死也要死在洛河边!”

  还有杨子敏,还有葛洛。葛洛病重时,拉着来看他的张宇的手说:“张宇,我再也回不了咱老家了!”

  张宇自己又何尝不是家乡的热恋者呢?他的《乡村情感》开篇就写道:“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年,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

  “就是现在,洛阳作家到哪也不输戏!”提起这地儿的作家群,那地儿的作家群,张宇说:“你别看他们闹闹嚷嚷,但洛阳作家往那儿一站,阎连科往那儿一站,他们都不吭气了。”

  谈及现在的洛阳本地作家和作品,张宇的话语中透着焦灼:“成就与洛阳的文化积淀不够匹配。现在的洛阳本土,急需出大作家、大作品。”

  对洛阳目前的文化环境,张宇也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标志的古城,洛阳的自觉性还不够,文化胸怀还不是很宽广。洛阳应当是个这样的城市,它不是关起门来称老大,而是不排外,兼收并蓄。说不客气的话,美国有啥流行的东西,洛阳马上也有,这才是对的,这才与它的文化积淀相匹配。”

  从建业退出后,张宇又辞掉了河南省作协主席的职务,如今的他,无官一身轻,“又回到了职业作家的道上来了”。目前的生活,他用这样的话来概括:“看书,写作,玩。”

  静下心来的张宇要将建业的体验形诸文字了,小说已经下笔,“准备写两部,第一部争取明年年底写完”。

  “60岁左右再出两本书,也可能只写一本就不写了。”谈话的结束语,张宇说得有点颓丧。是功成名就后的急流勇退,还是年龄增长让他感到了写作的吃力?无论如何,他,永远是家乡人心中的骄傲。

  

  相关链接

  建国以来洛阳代表作家

  李准,孟津人,著名作家、电影剧作家。代表作《老兵新传》、《李双双》、《龙马精神》、《耕云播雨》、《大河奔流》。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杨子敏,新安人,著名文学评论家、编辑、诗人。曾任中国作协副秘书长、《诗刊》主编、鲁迅文学院第一副院长。著有长篇小说《红石口》(与人合作)、散文诗集《回音壁》等。

  葛洛,汝阳人。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副主编、《小说选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及书记处书记。

  阎连科,嵩县人,现为二炮部队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中、短篇小说集《黄金洞》、《年月日》等。

  焦景周,孟津人,现任《传奇故事》杂志社社长。著有中篇小说《野牡丹》、《木头沟》,电视剧剧本《河南妞》,豫剧剧本《黄花乡》等。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