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徐勇喆(右)和网球名将、河南老乡孙甜甜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
残奥会就要闭幕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当志愿者的徐勇喆和伙伴们也将完成他们的使命。
徐勇喆家住洛阳市西工区,现在是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二年级学生。从奥运会开幕前的一个月,也就是从7月8日开始,他和其他志愿者就投入到火热的奥运服务之中。盛大的奥运会闭幕不久,同样精彩的残奥会又拉开帷幕,徐勇喆和他的伙伴们来不及休整,就又开始为残奥会服务。
昨日,记者通过E-mail采访了徐勇喆。据他介绍,他服务的岗位在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器材组,主要负责配送和管理比赛器械,但很多时候包括餐饮、场地保洁、为运动员服务等工作也会压在他们身上。“我们每天都是全场馆最早来最后走的。很多时候我们将近凌晨4点才回到学校,5点半又起床赶班车上岗。”徐勇喆写道。虽然他们为此抱怨过,却从没有哭过,更没有想到放弃。
谈到服务奥运会和服务残奥会的感受时,徐勇喆说他觉得两者最大不同是在对运动员的态度和沟通方式上。在奥运会上,有很多大牌球星,如纳达尔和费德勒等,他们大多不喜欢被接近或被打扰。因此,即便是志愿者,也要和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去索要签名或要求合影,尽量给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比赛环境。而残奥会运动员没有太多媒体的追捧和外界的压力,他们大多很平易近人,但同时也拥有比正常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徐勇喆说,有一次,有名志愿者看到一名下肢残疾的运动员在登台阶时显得很不方便,就好心上前帮忙,结果却引起了运动员的不满。因此,志愿者在服务残奥会运动员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历时70多天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就要结束了,徐勇喆在E-mail中写下了此刻的心情:“我不敢说自己的到来对于整个奥运会有多么大的意义,但两个奥运给我带来的精彩和震撼是我一生的财富。这个夏天的开始,我们痛并快乐着;这个夏天的结束,我们且行且珍惜。”
(记者 周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