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在烽火岁月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铁路建设,总兵员一度达43万之众。那么,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是怎样从解放军序列中消失的呢?
战火中诞生成长
铁道兵的前身是1945年8月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当初的护路军“头领”苏进是个“光杆司令”。
1946年5月25日,国民党军队沿中长铁路(中国长春铁路)北犯。苏进奉命率领回民支队和松江军区工兵排炸毁松花江大桥,阻止敌人过江。完成任务后,他乘专列返回哈尔滨车站。一下车,突然看到车站贵宾室大门侧边墙壁上贴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布告,任命他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负责指挥、调度军事运输事宜和维护铁路安全秩序。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让苏进这个“光杆司令”仓促地组建铁道部队。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苏进手下开始只有几名参谋人员和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警卫团抽调的一个连,负责执行纠察任务。1946年下半年,为加强铁道司令部的建设,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将有铁道游击队之称的回民支队调属铁道司令部,接着又相继成立了护路军第一团,驻绥化;第二团,驻牡丹江;第三团,驻哈尔滨。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
为加强铁路沿线警卫巡逻任务,不久又成立了装甲列车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巡逻在漫长的铁路线上。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共辖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后来又成立了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南满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达8599人。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共计官兵17104人。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兵力扩大到30517人。
铁道兵团血战朝鲜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反动统治的覆灭。此时,铁道纵队抢修铁路的任务,已由局部战场转向全国范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5月16日,铁道兵团成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铁道兵团部队从11月开始陆续入朝,执行战区铁路保障任务。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部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参战,滕代远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兼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员,战争中还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志愿军有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参战,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又有6个铁道师参战。
当时志愿军没有航空兵参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军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抢修的长期反复,构成了这场战争在铁路线上的主要斗争特点。
根据战后的统计,朝鲜战争中,美军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线路15564处次,给水165处次,通信线路2952条公里,隧道89座次。
志愿军铁道兵团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抢修、抢建、复旧正桥、便线便桥、隧道、车站、通信线路等。整个北朝鲜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使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而铁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牺牲,2881名官兵负伤。
当时的美国空军发言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首次编制调整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还专门接见了王震,并亲笔为《铁道兵》报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编制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学校、2所文化速成中学,兵力10万人。
1956年1月下旬,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订了《铁道兵执行国家15年铁路建设远景计划》协议书。按照这个计划,铁道兵将新建铁路63条,总长为23313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42%。为此,国防部批复铁道兵成立两个军,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军、第二军。
1956年9月1日,铁道兵第一军正式组建,解放军铁道兵从此有了军的建制。但在铁道兵第二军的筹建过程中,1957年4月6日,国防部又发布命令撤销了铁道兵第二军的番号。铁道兵第二军遂停止了组建工作。1959年年初,国家开始缩减基本建设规模,许多铁路建设工程缩减规模,有的停建。当年6月20日,总参谋部批准铁道兵进行整编,定额为12万人,下辖11个师、2所学校。
1962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对铁道兵的性质、编制体制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周恩来说,铁道兵9000人的师,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这样怎么行呢?军队搞建设也要为国家积累,要从性质、编制上彻底加以改革。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
会上,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对铁道兵的意见:“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周恩来针对铁道兵官多兵少、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时间占用多,施工时间短等问题指出,铁道兵军官比例应该是10%,新兵训练3个月,与作战部队应有区别,每年施工220天,还应该再多一些。12月20日,中央军委为铁道兵增补10万新兵。4个铁道师各组建一个线路隧道团。铁道兵参加的林业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此时,铁道兵的总兵员达20.4万人。
1964年5月30日,铁道兵司令部向周恩来报告铁道兵扩编10万人修建林业铁路的情况和体会。看了报告,周恩来非常满意,并作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修。”3个多月后,铁道兵又迎来了大扩编。
1964年9月18日,为加速国防工程和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4.4万人,总兵员达到37.2万人,共有13个师、60个师属团、3个独立团,其中5个师担负成昆铁路建设。后来,根据建设北京地铁、援越抗美铁路修建等任务,又组建了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十五师,并为援越出国的铁道兵部队配备了高炮团。
到1974年年底,铁道兵共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总员达到43万人,是铁道兵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光荣转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许多争论和曲折,最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才决定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1975年,中央军委初步拟定铁道兵只保留14万人,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其人员不计入军队定额,全部经费由国家工程费支付。工程技术业务受铁道部指导,工程计划、机械装备、材料、财务等均由铁道部统一归口。但铁道兵党委在讨论这一方案时,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归口铁道部,最终这一方案没有实行。
1980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裁减兵员17万人,撤销了3个军级指挥部,减少了3个师的建制,每个师也由5个团改为4个团,各级机关也相应进行了压缩。这是铁道兵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缩减。
1981年10月30日,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在驻京部队军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关于部队大量精简的指示,要求各大单位组织讨论。同时,提出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合并的方案。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怎么合,是兵改工,还是工改兵,尚未最后解决。
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后来回忆道:1982年1月31日,他前往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同志住地,直截了当地问他:“大家都传铁道兵这回要脱军装,和军队脱钩,有没有这回事?”杨得志若有所思,略顿片刻,点了点头。
1982年2月4日上午,陈再道在铁道兵常委会上对大家说:“小平同志已经拍板,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会议经过一天的发言讨论,最后大家表示:党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了我们就坚决执行,但大家一致建议保留铁道兵,以铁道兵党委集体意见,呈报军委邓主席。
1982年3月25日,军委召集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以及铁道部负责人开会,说到要求保留铁道兵时,邓小平说,撤销铁道兵已经定了,这没有二话可讲。当汇报到打起仗来还需要铁道兵时,邓小平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当汇报到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时,邓主席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实行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至此,铁道兵撤销并入铁道部的大局最后敲定。
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1日,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据《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