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乔文娟:爱兵拥军 情怀暖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9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风云人物”备选 11
乔文娟:爱兵拥军 情怀暖暖
本报见习记者 郝洋
乔文娟到军营看望战士们。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长期以来,“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思想这个革命法宝,贯穿于我党革命和建设中的各个历史阶段。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把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紧紧抓住不放,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并提出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双拥热潮。乔文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30多年来走过了一条兵姐、兵嫂、兵妈妈的道路,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爱兵拥军的动人篇章。

  她,在3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是两名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挽救了她的生命,从此坚定了“一辈子拥军爱兵”的信念;她,30多年来悉心照料过15名身患绝症的战士,与万余名官兵交流谈心,有186名战士认她做“兵妈妈”;她,从创办“战士心理咨询辅导站”,到开办“中国拥军网”,在全社会营造拥军氛围……

  这份爱兵之情,宛如涓涓细流,30多年来潺潺不息。她,就是全国拥军模范、“兵妈妈”乔文娟。

  一朝感恩心,漫漫拥军路

  前不久,记者到涧西区武汉路探访“兵妈妈”的家,街坊里一位好心的大妈为记者指路后,还谈起了对“兵妈妈”的印象:“她是个很热情的人,把兵当儿子一样关心、照顾,这么多年从没有变过,真是好样的!”

  敲响房门,开门的是乔文娟的丈夫张建民。张建民和乔文娟同在河柴集团工作,乔文娟在拥军路上奔走的30多年,是张建民与她相互搀扶着走过来的。为了支持乔文娟拥军,张建民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乔文娟一起接待来家作客的“东西南北兵”。他笑着说:“我就当好她的‘后勤部长’吧!”

  对将要采访的女主人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孩子,你支援灾区是多么光荣的事啊,不过要好好照顾自己,注意休息,妈妈等你回来就去看你……”电话挂了,身着一身绿色军装的乔文娟从里屋走出来说:“这是在四川灾区前线援建的‘兵儿子’,他们太累了。我只能从心理上安慰他们,给他们鼓劲,愿他们早日平安归来。”

  已经54岁的乔文娟说,她从小就崇拜杜凤瑞、黄继光、欧阳海等解放军英雄。

  1976年8月的最后一天,乔文娟不幸被一辆拖拉机撞倒,前轮无情地从她身上碾过,生命垂危。当年为她主刀的医生孔靖涛回忆,当时发现她的肝脏被轧裂了,大量的血从破裂的肝脏流进腹腔里,情况十分危急,只有及时输血才有生的希望。

  紧急关头,是两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为乔文娟献了血,保住了她的命。乔文娟感激地说:“我身体里流淌着子弟兵的鲜血,我一定要用行动报答解放军!”病愈后的乔文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拥军路。

  兵姐·兵嫂·兵妈妈

  “文革”期间,军民鱼水情受到了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军地双方要从实际出发,恢复和发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在改革创新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其实,刚开始关于如何拥军我并没有想太多,只是鼓励身边的男孩子去当兵保家卫国,或做些好吃的饭菜送给他们,思路确实比较简单。”乔文娟笑着说。但是有一件事情让她的想法有所改变。

  这件事的当事人现在已是一名退伍军人了。他回忆,1979年他参军来到北京郊区某空军部队,“原先觉得穿上军装很神气,但真正到了部队,开始新兵训练,才发现真是又苦又累”。加上当时社会刚刚从十年动乱中走出来,一部分青年情绪低迷。“或许我也受到了影响,加上当兵太苦,思想上就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于是,他给曾鼓励自己当兵的乔文娟写了一封信。

  看到这封满纸牢骚的信,乔文娟吃了一惊:“当逃兵,多丢人的事!”她立即通过书信进行劝导,并利用假期坐火车北上,到部队去当面鼓励他,并从生活上更加关心他,终于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这件事让乔文娟感触很深:“我们的战士也都是人,不是铁做的,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软弱之处,也需要在思想上加以引导,精神上加以鼓励。”于是,她开始了对战士从物质层面支持到精神层面关心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了解军营,乔文娟自费订阅了《解放军报》等报刊,还研读了《与青年战士谈人生》、《青年官兵心理导航》等书籍,与战士谈心时更有针对性,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困惑。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洛阳有个关心战士的“知心兵姐姐”。

  乔文娟与战士的接触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厚,她也从“兵姐姐”变成了好“兵嫂”;再后来,一位从小失去父母的战士想认她当“妈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陆续又有不少战士提出这个要求,“开始我也有点儿不习惯,但转念一想,这是战士对我多大的信任啊!”现在,“兵妈妈”的“兵儿子”已经多达186个,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军营中了。

  她拿出女儿上大学的费用捐给抗洪前线的战士

  1998年夏,我国南方遭遇特大洪水,素有“铁军”之称的济南军区驻洛某红军师数千名官兵奋战在湖北的长江干堤和东荆河大堤上,本报派出特别报道小组跟随铁军采访。

  乔文娟非常关注铁军抗洪的消息,每天都看《洛阳晚报》的报道。当她读了8月21日的一篇以《硬汉泪》为题,描写铁军数百名战士连续奋战10余个小时排除垮坝危险,却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副参谋长申银彬面对这样的好战士流下泪水的文章后,乔文娟一夜未眠。

  第二天,她将亲戚资助女儿上大学用的2000元钱拿出来,并给“铁军”官兵写了一封慰问信,一起送到了部队防汛指挥部,但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

  本报报道了好心女市民捐钱给“铁军”将士却不留姓名的事迹,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铁军”官兵表示:“感谢这位女士及洛阳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我们已将慰问信通过电报转给战斗在抗洪一线的全体官兵。请她全家以及洛阳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洛阳人民的厚望,死保大堤,圆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为第二故乡洛阳人民增光添彩!”

  后经本报记者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这名女士,她就是乔文娟。

  博大爱兵情怀感动全国

  从那以后,人们逐渐了解到了这位“兵妈妈”博大的爱兵情怀。

  30多年来,乔文娟到部队、学校、机关作报告100余场,与1万多名战士当面或电话谈心,与3000多名战士进行书信交谈,11名战士在她的鼓励下考入军校,她还悉心照料过15名身患重病的战士。她还先后为部队送去图书1万多册,还有笔记本、钢笔、信封等,被10多个部队聘为营外指导员。

  乔文娟爱国拥军的事迹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2002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等媒体对乔文娟拥军的事迹进行报道,并评价她“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战士思想可塑性强、心理变化快、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特点,注重从思想上引导战士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003年1月,乔文娟被河南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时任河南省军区政委的张建中少将专程到洛阳看望“兵妈妈”,他说:“我是含着眼泪看完《洛阳日报》关于你的事迹的报道的!”

  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张文台中将称赞乔文娟是“中原大地广大人民拥军报国的突出代表”。

  2004年1月,乔文娟又被民政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乔文娟的爱兵情怀也感动着各界人士,当代诗人王怀让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她:军营有多宽,你的襟抱就有多宽;战士有多远,你的心思就有多远;你的“心连心”连接起军心民心,你的“拥军网”网住了鱼水情深;你把心变成声音和战士孩子谈心,你把爱变成文字和孩子战士通信;多少战士以儿子的名义喊你妈妈,喊声中有征途浪花也有哨所云霞——啊!怀抱着这么多、这么多的汹涌澎湃,所以我们说:母亲是大海;啊!擎起了这么多、这么多的云霞烂漫,所以我们说:母亲是高山!

  从个人拥军到带动一个群体拥军

  正如中宣部对乔文娟的评价那样:“乔文娟30多年来,情注军营,痴心爱兵,自己不仅牢固确立拥军信念,身体力行地为部队建设作贡献,同时还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自己的拥军逐渐形成了从个人、家庭拥军到集体拥军的转变,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拥军爱兵氛围。”

  如今,“乔文娟拥军小组”不定期地到军营和部队医院,看望慰问战士;“乔文娟心连心艺术队”逢年过节到军营和战士同台歌舞,促进了军民鱼水之情;“中国拥军网”公益网站注册会员已有5000多人,来自天南地北的会员用各自的方式开展着拥军活动,网站开办4年来,帮助退伍兵联系工作单位、为军人架起鹊桥的事例不计其数。可以说,乔文娟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拥军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拥军的队伍中。

  我市的女出租车司机黄学花就是受乔文娟影响加入到拥军行列中的。出生于军人家庭的黄学花于2003年5月认识了乔文娟,当时她和“乔文娟拥军小组”一同去解放军150医院看望住院的战士。这次拥军之行让她深有感触:“我也可以像乔大姐一样,不图名不图利地为军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啊!”于是,她将自己的出租车挂上了“黄学花拥军号”,对现役军人优惠,免费接送高考学生,义务救助危重病人……当别人称赞黄学花时,她说:“乔大姐是我的榜样,我还要努力向她学习呢!”

  “在我有生之年,拥军爱兵的信念永不会变!”乔文娟这样说,言语中透出的坚定,让年过半百的她看上去依然美丽、年轻。  

  相关链接

  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全市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双拥氛围,曾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在众多的爱国拥军人物中,乔文娟便是杰出代表。她在我市浓厚的拥军氛围中走过的拥军之路,就是我市拥军工作的一个缩影。有媒体这样评价乔文娟:“她爱国拥军既有‘红嫂本色’,又有‘时代特色’。她紧随时代的步伐拥军,在重知识、重信息的今天,走出了过去拥军单纯重体力、重物质的传统模式,在拥军的着眼点、手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堪称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