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5名学生3个班,年过半百的吴志玉独担全部课程。虽然顾了学生误了家,但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能永葆青春。(本报19日6版)
这一切让人心痛并感动着——吴志玉们是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阳光。
以规模与效益为布局调整主要目的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教学点肯定是教育最薄弱、最分散的节点。否则,不仅是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上学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孩子精力过多耗费在赶路上,寄宿生活增加教育成本……而这些,又加剧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在关心这些“师界苦行者”身心健康、创造条件开展集中业务培训的同时,增强师资循环流动的刚性,优先提供晋级、培训机会;选派优秀教师“走教”,送课上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实事求是、稳妥实施;允许并鼓励多元办学模式,倡导社会力量对教学点进行资源投入。
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导向和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机制,保障适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这样,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阳光才会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