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困扰着城市。 记者
杜武 摄 | |
记者 李英杰
今年中秋节前夜,洛阳的交通状况再次经受了考验:当天傍晚,赶着回家的行人和车辆把主次干道挤得水泄不通,车辆行驶速度有时还赶不上步行;交通主干道上的公交车均挤满了乘客;部分市民只好乘出租车,可是往往在路边等一二十分钟拦不到一辆车……
今天是第11个“世界无车日”,全世界都在反思汽车带来的交通和环境问题。我们不妨回望我们居住的城市,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洛阳的城市框架不断在拉大,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调,能买得起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薪阶层中收入稳定、福利较好的人群也不断加入“有车一族”。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颁布实施,新政策首次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与汽车消费政策合二为一,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新《政策》第一条是这样表述的:“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汽车进入家庭”,不仅仅是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也在洛阳逐步成为现实。据了解,市车管所如今每天有二三百辆汽车入户,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
与北京、郑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洛阳的交通状况还算得上是好的。不过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节假日的交通拥堵现象已经足以让我们警惕了。难道我们一定要等到洛阳的交通状况像北京一样拥堵,才来重视这个问题吗?
城市道路交通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如何解决洛阳的交通拥堵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无疑是个可行的办法。可是,我市的公共交通现状也并不令人乐观。
公共交通有些尴尬
由于没有城市地铁和轻轨,所以谈到洛阳的公共交通时,还仅仅限于公共汽车和电车,最多再算上出租汽车。
根据去年统计的数字,我市公交车总数已由5年前的666辆增加到1006辆,公交线路总长已由5年前的557公里增加到979公里,年客运总量由5年前的1.2亿人次增加到2.3亿人次。到去年9月,我市公交线路已由5年前的39条增加到66条,其中发往新区的新增线路为26条。
洛阳公交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洛阳公交承担的压力也不容忽视。2006年,在企业运营出现压力的时候,相关部门开始动议将公交车票价上调。当时,市公交总公司在申请中陈述了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由于成品油、汽车配件价格等上涨较快,市公交总公司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目前亏损严重,去年公司利润总额为负1172万元,政府补贴后仍亏损632万元。”
从“分单双号行驶”到“波哥大现象”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对本市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7月20日至9月20日,本市机动车将分单双号行驶。”
“分单双号行驶”一时在各个奥运承办城市引起了不小争议,但在“举国办奥运”的大背景下,市民群众作出暂时的牺牲,应该是每一个中国公民能够理解的事情。
“分单双号行驶”之所以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提出意见的人大多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特殊时期减轻交通压力的临时干预手段,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接受,但作为长期的交通政策,这种方式显然不能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放眼世界,在道路基础设施没有大变化的条件下,究竟有没有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的好办法?还是有的,世界闻名的“波哥大现象”就是成功的范例,它对发展中国家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有670万居民,从1998年开始,波哥大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交通和环境压力得到很大缓解。2006年夏天,波哥大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批准参加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公共交通项目。波哥大的快速公交系统通过高效运送乘客,有效地替代了大量私家车,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万吨。
2004年11月,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在我国昆明市举行,波哥大市长应邀参加论坛,他认为,中国人要保持骑自行车的良好习惯。那届论坛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汽车进家庭应该适当限制,还应该合理控制出租车总量,提倡“自行车加公交”的出行模式。
“无车日”旨在让我们感受和反思
“世界无车日”活动起源于1998年的法国。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国家的大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至今,国际上已有超过1000个城市开展过“无车日”活动。
“无车日”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无车日”带来的直接好处自不待言,在执行得比较成功的波哥大市,自2000年通过“无车日”的法律以来,每年“无车日”当天,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都锐减了六成。
不久前,我市市直机关举行了一个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在那一天,机关工作人员除紧急公务外,不开车上班。
其实,“无车日”也好,“体验日”也罢,取得的直接效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在这一天要感受和思考,对城市面临的危机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洛阳正致力于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城市”,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交通和环境是首要指标。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是思路之一,但较之带来的公共财政压力和环境压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限制机动车发展,则更是简便可行、长期有效的办法。
我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积极努力。在去年出台的《洛阳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目标:“到2010年,洛阳市民公交出行率将达到50%,公共交通日客运量约135万人次;2020年公共交通日客运量将达到216万人次。”
“无车日”里,我们并不期望洛阳乃至世界再没有一辆机动车,但我们必须对洛阳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生活的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政府应树立“公交优先”的意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公车的使用;希望加入“有车一族”的市民,买车前不仅要做好家庭经济的评估,还要做好城市环境和交通压力的评估;骑自行车的市民,应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那是健身加环保的绝佳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