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知听谁说起,云冈石窟刻在沙岩石上,风化严重;过往拉煤重车多,已经蓬头垢面;石刻粗犷有余,精细不足,等等。但这次到云冈,我虽然是带着故乡龙门石窟的自信,却依然为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艺术所震撼。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定都大同(平城)的和平年间,位于大同西郊武州山北崖,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佛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尊,为世界文化遗产。
进入山门,迎面两座四层的木构阁楼依山而建,巍峨高耸,古朴辉煌。此楼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号“鲸崇寺”,意谓高大雄伟的寺庙,为云冈十寺之一。阁楼罩着云冈第5窟和第6窟。
第5窟是孝文帝为其父献文帝追福所建。据载,献文帝登基时,大权实际掌握在冯太后手中。“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献文帝“因事诛之”,惹恼了太后,结果17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年仅5岁的儿子孝文帝,几年后又“暴崩”。对于这一切,年幼的孝文帝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直到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压抑在心中的思父之情才得以爆发,他为父亲雕造了一尊17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为云冈大佛之最。
第6窟被学者称为“云冈第一伟观”。其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即冯太后所建。该窟四四方方,平顶,中央为一高15米连天接地的巨大石柱,谓之“中心塔柱”。洞窟的四壁、塔柱的四壁,已没有一块原始的石头,而都被雕刻成了佛像、佛龛、飞天、伎乐、供养天人、莲花图案,琳琅满目,华丽尊贵,计有造像3200尊之多。更引人注目的佛传故事雕刻如连环画一样展开,内容完整,雕刻精美,如“九龙灌顶”、“箭射铁鼓”、“白马吻足”等,充分显示佛教的“博大精深”。
第5、6窟以东,第3窟给人的感觉是洞小佛大,顶天立地;第4窟是洞大佛亦大,空旷开阔,四壁尚未雕琢,有人说是因北魏迁都洛阳而辍工。第5、6窟以西,有“美人、天神的经典之作”第8窟,有“缤纷的佛国世界”第10窟,有“传神七立佛”的第11窟,而其中9~13窟五洞相连,洞前石柱并立,犹如古希腊风格建筑,美轮美奂。
沿山崖西行,见不少小佛龛佛像已无,有的露天造像面色灰黑。导游说,千百年的风化造成了部分佛像的缺失,而灰黑是煤粉所致。庆幸的是,大同投资十几亿元已把国道移开,今后,拉煤重车再不会污染石窟。
有人说,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形象。《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以帝王像雕刻佛像在云冈可找到先例和佐证。云冈最早开凿“昙曜五窟”,依据的理论是“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因此,这五窟雕刻的是“太祖以下五帝”,实现了“人佛合一”。特别是第20窟,其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高13.5米,面容自信豪迈,是鲜卑人牧游千里草原、得胜天下的内心情感流露。欣赏这一造像艺术,真的感叹鲜卑人的天才,他们一出手便让雕刻炉火纯青。
云冈的“鲸崇寺”给人以美感。龙门宋代有“九间房”,是为奉先寺遮日蔽雨的。可惜,这一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崖壁上众多插梁的方洞。
龙门石窟的青石直面人世。而云冈包括第5窟释迦牟尼大佛在内的不少造像是被泥所包裹。这种“泥包石”不仅可以减少风化,还可以彩绘,因此,云冈比龙门斑斓了许多。
大同有个传说,云冈石窟的另一半是龙门石窟。传说有道理,最初开凿龙门的仍是北魏的一拨帝王,他们打造了北魏石窟造像艺术之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