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的脚步日渐临近,为了迎接这一市民采购消费的高峰期,商家们往往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其中,特价商品的推出已经是商家屡见不鲜的一种促销手段了,五花八门的“特价商品”也得到了很多市民的青睐,但“价廉”真的也能做到“物美”吗?日前,市消协发布“十一”黄金周期间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市民购物时要特别留意特价商品。
特价商品并非处理品
虽然“十一”黄金周还没到,但市消协已经接到了有关特价商品的消费投诉。
上周六,市民闵女士在西工区唐宫路一家店内购买了一双凉鞋,花了58元。“当时店里的促销牌上面写着:‘特价商品,原价185元,现售58元’。看到价格优惠这么多,我也就动了心”。
然而,闵女士穿了不到两天,凉鞋的鞋跟就开始有些松动,她便找到这家店的老板要求退换。可没想到,老板指着店里悬挂着的牌子说:“没看到这里写着吗?特价商品一律不得退换。”闵女士这才发现这张不起眼的纸牌,她据理力争,但店老板不松口:“你去哪儿投诉都没用!法律都规定了,特价商品不在消费保护范围内。”
这下,闵女士有些发懵:自己明明付了钱构成了消费行为,而商品又存在质量问题,怎么就不能在消费保护的范围内了?将信将疑之下,她还是到消协进行了投诉。
“看来这位商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过一些了解,但却是一知半解。”据市消协的工作人员介绍,消法中规定:经营者应按国家的相关规定承担包修、包退、包换或其他责任,而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只有处理品才可以不退不换。但是,闵女士所购买的“特价商品”并非“处理品”。
消协的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处理品指的是本身有疵瑕或其他问题滞销的,经商家向消费者说明并降价处理的商品。而像闵女士一样,市民们通常所遇到的特价商品本身并不存在质量问题,而是商家为了换季清货、吸引人气、提高销量等采取的促销手段,特价商品仍应在三包范围之列。
要特别留意生产日期
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大型超市,发现特价食品属于即将过期的“临界”商品的不在少数。在西工区一家大型超市,某品牌酸酸乳原价17.8元,现价仅11.5元,翻看生产日期,为2008年9月12日生产,保质期14天,仅剩三四天就过期了。销售人员却表示:“还有三四天呢,这买回去最多两天就喝完了。”
一些赠送的特价商品也存在即将过期的现象,在另一家大型超市,“买两瓶1.5升的某品牌橙汁,就送一瓶600毫升的橙汁”,1.5升的橙汁还有一年多才到期,600毫升的橙汁则只有半个月就过期了。
还有一些特价乳制品存放的温度没有达标,其保质的天数是否仍是其所标示的呢?在新区一家大型超市内,特价促销台上的酸奶由每袋2.4元降至每袋2元,还有7天过期,不过记者发现其外包装上写着:“2至6摄氏度存放,保质期14天”,而未在冷柜中的该商品温度肯定达不到其存放标准,那么其14天的保质期是否也有所“缩水”呢?
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并非仅特价食品需要关注其生产日期,如今愈演愈烈的家电卖场购物满×××元即送赠品的促销活动,鲜有人关注其家电赠品的保质期。他表示,家电其实也存在类似于食品的“保质期”概念,只是多数人并不在意。而家电库存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如时间一长,电路板等重要部件就会受潮甚至发生霉变,从而导致家电故障。
因此,消费者在关注“特价”的同时,要特别留意特价商品的生产日期。
消协的几点提醒
“几乎每次节假日后,特价商品都会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热点,投诉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市消协的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来讲,特价商品的投诉分为“商家拒不履行三包义务”的服务类投诉、“质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的质量类投诉,商品类型主要涉及服装、食品、家电等方面。商家推出各种特价商品,除靠低价吸引人气之外,很有可能还有质量等原因。以特价家电为例,很多商品都是老款式,有些甚至是已经停产的机型或有一定磨损的样机。
黄金周将至,在商家的促销大战中,特价商品又将扮演其“冲锋者”的角色。为使市民在消费时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特价商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应注意几点:购买特价商品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能只贪图价格便宜;服装类商品购买前要仔细检查、试穿得当;家电产品应注意“三包”期限,避免质量风险;购买食品则要仔细查验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包括其营养标签等;购物时应索要购物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以凭证据进行维权投诉。
市消协工作人员还表示,在以往接到的消费投诉中,也有超市打着“特价”旗号,但在付款时商家却并未按照特价来结算,小票上仍然显示的是商品原价,一些粗心大意的顾客也就吃了“哑巴亏”,消费者付款时不妨留个心眼。
(记者 郝洋 通讯员 肖慧 董德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