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6版:视 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奥运开幕式上
的“涉嫌剽窃事件”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奥运开幕式上
的“涉嫌剽窃事件”
  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表演
  手拿竹简,口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三千孔子弟子。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梨园三千弟子、郑和下西洋等各种古老的中国文明遗产一一被呈现在世界的眼前,让世界为之惊叹,也使得许许多多的外国游客对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过在荷兰哈勒姆市长家中,施奈德斯却越看越气愤。

  “活字印刷术”竟不是中国发明?

  施奈德斯是荷兰小城哈勒姆市的市长,身为一方父母官的他,对“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这一说法提出抗议。据荷兰媒体报道,8月11曰,施奈德斯给北京市长写了一封抗议信,声称印刷术是荷兰人科斯特发明的,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在信中说虽然开幕式很精彩,但也有不少瑕疵,“印刷术是由哈勒姆市市民科斯特于公元1400年发明的”。信中,施奈德斯还附了一张科斯特雕像的照片。

  国内网上顿时炸翻了锅,网民纷纷表示不满。在中华儿女心中,印刷术的发明者无疑是一名炎黄子孙。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是每个中国人从小便牢记于心的。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时期毕■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而从小学开始,中国的每一本历史教科书都明确标明这一“事实”。四大发明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不世奇功。而在这万众欢腾的时刻,荷兰市长施奈德斯为何提出如此“可笑”的说法呢?

  翻查西方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和所谓权威的机构都承认德国人约翰内斯·古滕贝格是“印刷之父”。至于施奈德斯所提到的科斯特,在西方虽有过争议,但已不是主流意见。作为神父的古滕贝格曾经在德国美因茨推行宗教改革。1456年,古滕贝格用活字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42-zeilige Bibeln),这本圣经则成为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迅速传遍欧洲,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477年,由于古滕贝格的特殊贡献,他被美因茨市民誉为该市之父,并把当地的一所大学以古滕贝格的名字命名,也就是如今的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简称美因茨大学。在美因茨内,一座世界闻名、声誉斐然的文字与印刷术的特殊博物馆同样以古滕贝格的名字命名。这是在古滕贝格诞生500周年之际,美因茨市民为了表达人们对这位印刷术“发明者”的敬意做出的决定,而他的四十二行圣经更是该博物馆收藏的无价之宝。

  但奇怪的是,德国的学术界和官方语言中,并没有否认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历史事实。英文维基百科中提及了中国可能最早拥有了印刷术,“这种印刷方式可能于公元1040年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古滕贝格”的德国官方网站上却有如此一段话:实际上印刷技术在东亚有着更早的传承,在比古滕贝格出生的公元1400年早好几百年时,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活字印刷系统。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秦国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时间上来说,毕■的泥活字比古滕贝格的金属活字早400多年;从技术上来说,中国与西方的活字印刷只有材料上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是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西方学术界和官方也都认同。然而这个板上钉钉的事实,却在东西方普通百姓心中有着不同的认知。中国印刷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曹之教授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泥活字很少,没有大规模应用,当时的活字印刷品也未能流传于世;而古滕贝格发明了印刷设备,机器生产带动了印刷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中国在对外文化展示上做得不够,并没有引起西方人的普遍关注,而西方媒体对古滕贝格发明印刷术的大量报道,自然而然就在西方民众中形成了印刷术起源于德国的认识。

  来自韩国的谣言

  8月13日上午,著名门户网站搜狐等七八个网站上报道:《东亚日报》登出一条关于韩国首尔大学历史学系朴惬沣教授的消息,在消息中,朴惬沣说:“韩国应该要求中国为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剽窃韩国发明道歉。”朴惬沣表示,众所周知,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是韩国发明的,后传播到了中国中原地区,中国利用这些符号在奥运会开幕式展示,明显误导世人,使人们以为这些发明都是中国的发明。

  朴惬沣还称,开幕式除了误导世人以外,对韩国文化的曲解,以及不合理的灯光、舞台设计也使整个受韩国影响的东亚文化圈蒙羞。朴惬沣说:“韩国国民的注意力应该尽快从牛肉转移到身边这个剽窃者身上,不仅仅是因为剽窃的问题,他们不成功的剽窃将使韩文化以及韩国民众受伤。”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的发布立刻在网上引来众多中国网民的责难,网友lyinghart就表示:“棒子真恶心,货币上的地震仪器图案,中药申遗,端午节申遗……”还有网民表示“韩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要脸的国民”。

  然而事后,《东亚日报》发表声明表示没有做出以上报道,而且已经确认首尔大学并没有叫朴惬沣的教授。

  用包容的眼光看世界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很难在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内让他人对其真正了解。这往往容易导致误解甚至产生矛盾。从施奈德斯等人的话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国人并非有意丑化中国,只是彼此间在文化或观点上存在差异而已。面对这种情况,国人大可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一笑置之。正如客人在主人家中不顾仪态,大放厥词,只会显出客人的无知和可笑,并不会影响主人的气质与内涵。如果主人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反而会显出主人的风度和修养。

  同时,言论被广泛地传播和辩论能让地球村上更多的居民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让人民获取真相。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就认为言论的自由传播及对其的辩论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和获得真理。他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是一种谬误。”

  在面对可笑的报道时,在面对世界的误会和不解时,中国人民不必马上反唇相讥。在认识和辨析的过程中,如果这些报道正确,我们可以认识错误,提高和完善自我;即使这些报道错误,它也能激发真理的活力,反衬真理的正确性,并让真理深入人心,为人所理解。国民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养分,开发民智。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国,自信、包容是国民的必备条件,当我们拥有足够自信,不再每事反应过激时,我们才能专心做好我们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当我们学会包容看世界,融会贯通“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时,我们才能吸取世界各地精华,使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更上一层楼。

  (据《看世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