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飞船伴飞小卫星释放后多天多次变轨,逐步逼近,最终形成围绕轨道舱的绕飞。”应用系统常务副总设计师赵光恒接受记者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小卫星的伴飞过程。
赵光恒说,航天员回到舱内后,地面遥控发出释放指令,包带解锁,伴星由弹簧机构推出进入既定轨道,开始第一阶段定向观测任务。
利用太阳方向和地磁信息,伴星实时解算目标方位,并控制相机对飞船定向,首先进行彩色视频观测。
然后,宽视场相机每3秒获得一幅飞船静态图像,经高效压缩后存储。
随后,伴星逐渐远离飞船,切换到窄视场相机,继续从多角度获取飞船在轨运行图像。
20分钟观测任务完成后,伴星从对飞船定向转为对地定向,在测控站上空将存储图像下传地面。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仍然在轨飞行。此时,伴星飞行在其后方100多公里的共面轨道上。
赵光恒介绍,地面测控网通过测距测速确定伴星运行轨道,轨道舱与伴星的轨道数据统一汇集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经过运算分析,生成变轨参数,上注到伴星。
根据收到的参数,伴星自主调整变轨姿态,在预定时刻实施轨道机动,经过远距离接近,近距离逼近,兼顾控制飘移轨迹形状,伴星逐步接近轨道舱,达到对轨道舱的伴随飞行目标。
最终通过对轨道参数的精确调整,形成并保持对轨道舱的同轨道面椭圆绕飞。
伴星成功完成伴飞技术试验后,转入长期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