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殊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的中国书法,近日正式启动迈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旅。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正式文本和申遗片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具体结果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对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共有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35个项目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世界“非遗”为传承文化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李胜洪副院长告诉记者,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少,但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存在,只是存在濒危性,“为此极需将其传承和保护下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此考虑”。
关键是外国评委能否理解
据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书法传承和保护的直接责任单位联手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
“我们对此次申报很有信心,但最关键的是外国评委能否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毕竟每个国家都要写字,为何中国书法却是种艺术,这需要外国评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李胜洪说。
链接
中国“非遗”
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项目之一。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晋级“非遗”。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晋级“非遗”。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