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远山上的龙兴寺。 | |
今日地名:阎庄
地方状况:阎庄位于嵩县北部,是该县阎庄镇的一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离嵩县县城20公里,包括三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全村计1100户,4500余人,以农业种植为主,是阎庄镇粮食主产区。东西向洛栾公路与南北向南阎公路在村东交会。
村名由来:阎庄村原名銮驾镇,相传因唐武则天到思远山赏景,銮驾驻跸于此得名,阎庄乃后来改名而得。
武后銮驾停阎庄
武则天为何要到思远山赏景?阎庄民间有会情人一说。
相传武则天少时入宫,受封才人,太宗赐号“媚娘”。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媚娘与所有嫔妃一起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却说媚娘正值青春妙龄,春心萌动,怎受得戒律清规、寺院清冷。还好,寺中有个和尚叫法明,这法明长得眉清目秀,天然一段文采风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来二去,两人便好上了,好得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后来媚娘再度入宫,做了高宗李治的皇后,并逐渐独揽大权。李治死后,她又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做了皇帝的武则天国事之余,旧情难忘,突然有一天就想起法明来了,派人到感业寺去找。原来,法明和尚一听相好登基,生怕皇帝为了遮丑杀人灭口,早就来了个逃之夭夭,从陕西跑到了河南,在阎庄村边的法华寺安下脚来。
可武则天是皇帝,皇帝找个人还不容易,三下五除二,法明在洛阳的踪迹便被探子报了上去。则天一激动,传旨游幸法华寺,这才有了銮驾镇等一系列沾上武周皇气的地名儿。
要说阎庄地界上的寺还真不少,除了法华寺,村东门外曾有一座黄花寺,村西九里山下曾有一座复兴寺,十五里开外的思远上山有座龙兴寺,再广而推之,寺庙更多。弹丸偏僻之地,寺庙如此密集,可想当时此地佛学的兴盛、香火的炽热。以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凿建卢舍那的虔诚,她到此佛寺密集地一幸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与情人幽会,还是观光礼佛,武则天确实到过阎庄,只这一点,就足够了,就足可以让阎庄人骄傲自豪岁岁年年了。
关于黄花寺,也有一段传奇。
相传此寺为汉时所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光和尚就有100多个。阎庄古代是去长安的一条大道,说到这,便想起一首元曲“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想来阎庄的山水,千载形容不变,冷眼观过紫陌红尘中多少个匆匆过客,见多了争名逐利,看惯了失魂落魄,可谓阅世深矣。
却说唐朝,有个叫郑平信的天官,郑天官有个女儿,某日由白沙赴长安,路过阎庄。金闺花柳之质令黄花寺的和尚看呆了,和尚色胆包天,歹意顿生,发一声喊,竟将天官之女抢进寺里,可怜千金之躯,成了狼口弱羊,哪里会有个好结果。
爱女蒙难,天官恼怒,一队大兵派过来,将和尚们杀了个片甲不留,黄花寺自此一蹶不振,到明末只剩下三间破房,而到了1959年,这三间破房也塌了。
采访中,对阎庄村史颇有研究的村民孔祥群告诉我们,传说黄花寺下有一地道,一直能通到十五里外思远山上的龙兴寺。但寺已不存,地道怎找?我们只能在想象中追寻它的曲折幽深和神奇古怪了。
黄花寺中曾有一口大钟,前述郑天官屠寺的事儿,就记在此钟上。此钟记载的,还有銮驾镇改名阎庄的由来。銮驾镇自唐得名,后经宋、元、明,至清代咸丰,原名一直未变。到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过境,为保家安民计,有个叫王书敬的,估计是个大户、乡绅,很有威望,号召并带领众人将凤凰台、古垛庄、銮驾镇、阎家庄等6个小村合为一体,并在四周打起寨墙、挖下寨壕。寨墙东西南北各有寨门一座,门上嵌有大理石匾额,东门曰“东望陆浑”,西门曰“西接卤峰”,南门曰“南临活水”,北门曰“北控思远”,正合四门所对景观。
黄花寺这口大钟,引起人无限联想,急欲一睹其真颜,无奈孔祥群告诉我们,它早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就被毁了。
黄花寺荡然无存,法华寺如今成了学校,只闻书声朗朗,不听佛音声声。还有万选才故居,古色古香,保存得相当完好。
至于这位在民国时期拉杆出身,后投奔镇嵩军,官至河南省政府主席的英雄的事迹,民间多有流传,不再多提,这里只讲一轶闻,听来颇有趣味。万乳名二涛,发迹后从外回家,行至鸣皋,一老汉见之脱口而出:“涛,回来了。”不想万听后大喜,倍感亲切,当场赏老汉大洋五十。由此可见世间大人物,无论其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狠手辣杀人如麻,骨子里大都还有温和可亲颇重乡情的另一面。
思远山上龙兴寺
既然说到銮驾镇,说到武则天,就不能不说龙兴寺了,法华寺跟武则天有没有关系不敢定论,龙兴寺跟武则天的渊源却是有历史记载的。《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三载:“龙兴寺在嵩县北思远山,唐武后时尝幸此,建乘凉阁,后改为寺。”
龙兴寺在阎庄北十五里左右的思远山上。10月9日的下午,在孔祥群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一路上看不尽远山近树,牛羊鸡狗。深山之秋,赤橙黄绿,白云悠然,万般思绪随空飞,让人心旷神怡。
孔祥群介绍,思远山又名西岩山、老虎山、磨钟山。唐朝时候,嵩县籍有名的高僧圆敬禅师就在山上龙兴寺出家。圆敬天性聪慧,20岁时受具于白马寺本律师,学有所成,知识渊博,律学成就尤高,代宗时征入皇家内道场,不仅为临坛大德,而且历任大兴善寺、安国寺、宝应寺寺主,后“又充僧录”,就是做了僧官。据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考证,圆敬是唐朝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僧官,圆敬圆寂后火葬时,弟子僧人身穿孝服,列队送行,享受了佛教僧人葬礼中最高的等级。
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盘旋,到了山脚,水泥路尽,雨后初晴,上山的土路坎坷泥泞,高低不平,一行人只好下车,步行上山。才至半山腰,已是口干舌燥、气喘吁吁。
打消我们继续走上去念头的,还有孔祥群的一席话。他告诉我们,现在的龙兴寺里除了几间房子,几个石碑帽,别无他物。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看景不如听景,与其费尽辛苦却大失所望,不如就此止步,心中还能存留一分美好的向往与遐想。
望着山顶上龙兴寺隐隐的寺角,我们挥一挥手,道了声再见。
山腰歇息时,孔祥群又讲一事,可博一笑。龙兴寺上也有一口大钟,但这钟不是悬着的,是平放在地上的。这钟也不是用来敲的,是用来祈雨的。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出现旱情了,哪个方向的人便上得山来,将钟口磨过来朝着发生旱情的地方,雨便能求下来。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旱情的时候,四个方向的人都上山,你把钟口磨向西,才走一会儿,他就将钟口磨向东,过一会儿又来一个将钟口磨向南,磨来磨去,雨不知求下了几场,倒给思远山又留下了个有趣的别称——“磨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