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黄周 见习记者 周云峰) 数据表明,虽然A股节节败退,但一些新基金却表现得相对抗跌。即便如此,大众投资者对新基金依旧不感冒,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曾经被基金伤得太深。
我们对上周、上月以及第三季度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的表现作了一个统计,发现排名靠前的多为新基金和次新基金。上周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排前10名的有9个是今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配置型基金前10名有7个是今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上月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排前10名的7个是今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配置型基金排前10名的有9个是今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排前10名的有5个是今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同时,像信诚盛世蓝筹、招商大盘蓝筹等新基金在周、月、季的排名中都位居前列。
国际金融理财师王韶华认为,这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新基金都有3~6个月的建仓期,下半年以来的暴跌行情让他们不敢大规模建仓,多以现金持有为主;二是建仓晚,使其很少持有一些“空头”股票,自身负担减轻了很多;三是仓位较轻,使其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运作起来也较为方便。
新基金、次新基金的低仓位也使投资者对市场增加了期待: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入场,是否能有助于市场掀起反弹潮呢?对此,专业人士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王韶华认为,期待中的推动作用可能并不明显,一是资金比较有限,二是机构投资者的心态仍很谨慎。
国际金融理财师谢科则认为,不论是新基金还是次新基金,他们的手里都有大把的现金,关键还是没有信心。如果信心能够逐渐恢复,增量资金是能够吸引入市的,有了赚钱效应,行情自然也就起来了。
虽说新基金明显抗跌,但普通投资者依然不买账。昨日,记者和一些老基民交流时,多数人表示不会再买新基金,一个主要原因是曾经伤得太深,伤口远未愈合;还有一部分基民是因为老基金悉数被套,现在几乎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刻,有点资金也不敢随便行动。王韶华对新基金投资价值表示了认同,她认为新基金的轻装上阵有助于后市灵活操作,仓位较轻的投资者择机买入的机会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