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对于一个爱吃、善吃的民族,可谓亘古不变的话题。
小小一个饭碗,盛着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盛着平凡主妇的似水流年。
烟火看变迁,饮食赞改革。且听两代女人,与您细述——
上周,《女周刊》与众读者共同回味了改革开放30年来衣裳的故事。这一周,我们要与大家聊的是饮食。
一个穿,一个吃,让俺一不留神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吃饱穿暖,乃最朴素的生存愿望。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男男女女,大多对此有着深切体会。除吃无大事,诸事皆可忘怀,肚子填饱要紧。
胃的记性比脑子好。我们会忘记爱过、恨过的人,却不会忘记爱过、恨过的食物。常听老辈人讲以前吃野菜、窝窝头,就是这个道理。将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作为一日三餐来果腹充饥,无疑是一种极为苦涩、极为难忘的体味。
如今的人,对于吃,早有了更高的追求。吃饱是次要,吃得健康、吃得有营养才重要。
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代女性,讲讲以往30年与吃有关的故事。不知她们的回忆会否令你感到熟悉——
她的过去
时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饮食关键词:匮乏、紧张、单一
出镜人物:姬云秀,60岁,医生
粮票
怀抱外孙,姬云秀忆苦思甜。
上世纪70年代,搞计划经济,光是有钱还不行,想买到东西,还得有票:买粮食要粮票,买豆腐要豆腐票,买鸡蛋要鸡蛋票……基本生活都要票,离了票,神仙也没法过日子!
国家每月按人头定额发放粮票以及其他食品票。
坐办公室的干部,女的一个月发26斤粮票,男的发27斤;工人按照工种不同,发的粮票面额不等,干重体力活的工人,一个月发60斤粮票;学生发34斤粮票。
粮票分细粮票和粗粮票两种,细粮票占70%,粗粮票占30%。细粮是白面,粗粮是红薯面、黄面、小米。
粮票不直接发,而是记在粮本上。人得拿着粮本去粮店买面,1斤白面0.18元,1斤黄面8分钱。
粮本上的粮食要是吃不完,可以换粮票,等出差、游玩的时候使用。不换粮票,揣着钱也没人敢卖给你吃的,那才真叫“没票寸步难行”。
粮票分洛阳市、河南省、全国三种。全国粮票全国通用。想换全国粮票,得到单位开证明,还得搭上油票——本来每人每月发半斤油票,要是出差半月,就扣二两半油票。
我是大夫,算是坐办公室的,一个月领26斤粮票;我爱人、女儿也能领几十斤粮票。听着是不少,用起来却很紧张。细粮太少了,吃不了几天,粗粮又太难吃。
就这,我都得谢天谢地了。还好俺闺女吃得不多,粮票勉强够用。有的人家生四五个孩子,还是男孩,饭量大,粮食根本不够吃。孩子们整天饿得脸色焦黄,瘦得跟棍儿似的。
冬储菜
我年轻的时候,每月拿36元工资,在当时,不算低,买菜不用要票,可俺家还是缺菜吃。市场上的菜太少了!冬天是萝卜、白菜,夏天是豆角、茄子。品种特别少,数量也少。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定量供应大白菜,每人每冬定量30斤。定量白菜便宜,每斤几分钱。要是想多买,就得多加钱。
那时候我家住在拖厂街坊。一到冬天,我家买一大堆白菜、萝卜,在院里挖个坑,把菜埋在地下“保鲜”。这叫“冬储菜”。
我们家的早饭,常是玉米汤就着腌萝卜条;晌午下碗捞面条,炒一盘白菜——没有味精、鸡精、十三香,炒菜只用酱油、醋、油;晚上还是炒白菜,就着馒头吃。
当时1斤猪肉5毛钱,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很贵。每隔两星期能吃上一顿猪肉,就觉得很稀罕。
我买肉都买肥的,不是因为喜欢吃肥肉,而是肥肉可以炼油。大油紧张,油票不够用,肥肉炼的油可以炒菜吃。不少人家把白腻腻的猪油盛进搪瓷缸里,放在灶头,嘴馋的时候挖上一勺炒菜。
炼乳
我闺女小时候,大家都在家做饭吃,街上只有几家公家开的食堂,连卖馍的都没有,副食更是少得可怜。
1978年,我给女儿断奶,没有奶粉,只能买炼乳。炼乳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的,贵,我把家里的自行车卖了换炼乳,才糊住了女儿哇哇大哭的小嘴。
有的人家里条件不好,别说炼乳了,小孩子想喝口糖水都很难。那时的白砂糖也是凭票供应的,货源特别紧张,没有熟人根本买不来。谁家去串门时能捎上1斤白砂糖,就显得非常阔绰、有面子。我同事家的孩子想吃白砂糖,我托人帮她搞了两斤白糖,她们家人感激得不行,她的小孩儿从那以后就喊我“糖姨姨”。
除了白糖,当时最金贵的副食就是鸡蛋饼干。
我带着1岁多的闺女回娘家,买了两包点心,一路上,女儿不停哭闹:“你买了这么多好东西,都拿给他们啦,咋不叫我吃?”
婚宴
上世纪80年代,我受邀参加一位亲戚的婚宴,去吃桌。
那时候的人,听见吃桌都可高兴,能改善伙食了嘛!
所谓的婚宴,非常简单,几个凉菜,几个扣碗。大肉扣碗最受欢迎,碗上面一层肉,肉下垫着白菜粉条(那时候谁舍得做整碗肉啊),香喷喷的,一上桌就被宾客们抢吃一空。
宴席散了,大家还能回味好几天,盼着再有机会去吃桌。
她的现在
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饮食关键词:丰盛、充足、多样
出镜人物:崔芸芸,29岁,行政人员
娃娃头雪糕
芸芸笑述幸福“吃”道。
上世纪90年代,我已经是个懂事的小姑娘了。我父亲从街道办事处调到区里工作,我母亲转正当了人民教师,家里生活条件大有改观。
当时,基本的吃穿已经不成问题。街上有很多商店和摊铺,卖什么零食的都有。马牌巧克力、娃娃头雪糕、“康宁”雪糕……都是我的最爱。
我会向妈妈要1毛钱买3颗灯笼糖解馋,也会偷偷地去翻爸爸的衣服,摸出1块钱去买娃娃头雪糕。
巧克力太贵,买不起,就等着亲戚串门时带给我。记得有个亲戚给我买了两块巧克力,我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天掰一小块吃,吃了大半个月。吃完了把包装纸藏起来,馋的时候拿出来闻闻,过过瘾。
肉夹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郑州铁路师范学院上学。每次放假回家,我妈都张罗一桌子我喜欢吃的菜。那时我最喜欢吃的是肉夹馍,嚼着香,天天吃也不腻。但是毕竟经济条件有限,天天买肉夹馍稍显奢侈。所以我常琢磨着,要是能天天吃肉夹馍就好了。
到了我上班的时候,我已经不怎么爱吃肉夹馍了——好吃的东西太多了,要让我专一喜欢某样食物,太难。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家餐桌上的饭菜已极为丰富。我妈变着花样做饭,四菜一汤,荤素搭配,每顿饭都剩下很多吃不完。
猪肉、牛肉、羊肉、驴肉甚至鹿肉,我想吃就能吃;鲳鱼、黑鱼、鳜鱼、鲈鱼,我想尝就能尝……菜市场上啥都有卖,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素菜
现在的我,早已腻烦了大鱼大肉,转而吃素、吃营养。
我怕长胖,很少吃面食,只吃大米、杂粮。
我用橄榄油炒菜,用百合、银耳、莲子煲粥。
小时候,我觉得菜花没味道,芹菜不鲜美。现在,我常吃芹菜、菜花、洋葱、大蒜,因为这些东西有营养,能让我看起来更年轻、更健康。
刚上班时,每逢单位聚餐或是亲朋好友结婚,我总是很兴奋,因为那意味着我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
现在,单位聚餐我一般不去;参加婚宴,我把礼金一放,坐到饭桌上“意思”两口就闪人。
我对外出吃饭完全不感兴趣了,反而更愿意自己下厨,享受做饭的乐趣。
昨天,我的朋友们来我家玩,我给他们做了一道红烧肉,不用油炸,用冰糖、酱油、料酒、山楂配料出味儿,不但营养,而且美味,吃得他们一个个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