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6版:教育周刊·小记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从黑蓝灰到五彩斑斓
从陶艺兴衰看生活变化
我的角度 做专访
我的眼睛看变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春暖河洛三十年·小记者看变化
从黑蓝灰到五彩斑斓
——小记者走进鼎大活动侧记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让小记者们切实感知改革开放对河洛大地的影响,锻炼小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本报小记者俱乐部策划了“春暖河洛三十年·小记者看变化” 大型系列采访活动。

  18日,“春暖河洛三十年·小记者看变化”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站走进洛阳鼎大服装鞋帽有限公司。小记者们深入制衣车间,通过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衣着服饰的变化和鼎大公司的发展历程,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果。

  听老裁缝讲过去的服饰

  在鼎大挂满奖牌的会议室里,小记者们围坐在一起,听鼎大公司总经理、有几十年制衣经验的李献平为我们细数这30年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在李经理的深情的回忆中,这些90后出生的孩子们了解到,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穿着以粗布衣为主,单一的学生蓝是最时尚的颜色。到“文革”期间,绿军装成了年轻人最时髦的行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一直穿着以蓝、灰、黑为主的棉布衣。改革开放把国外先进技术引入中国,印染业迅猛发展,人民的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各种风格、各种颜色的服装。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想象着那个只有灰蓝黑的时代。

  参观制衣车间

  对服饰的变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小记者在鼎大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制衣车间,实地参观服装的制作流程,了解服饰变化的一个个环节。

  有着30余年从业经历的老师傅刘宝欣为小记者们讲解了服装加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30年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他说,原来的布料裁剪主要靠传统的剪刀,既费工又费时,一次最多能剪两层布料,而现在使用大电剪一次可以剪100层布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日本引进的黏合机代替了以往的人工水洗缝合过程,经过黏合机的高温加工,西服的布料可以更加笔挺、不会缩水。电脑控制的缝纫机、自动锁眼机……在刘师傅的口中,每一台机器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着改革开放后技术的不断进步。

  采访鼎大经理李献平

  服饰的变化展现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侧面,而鼎大公司自身的发展则更直接地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为了让小记者更深入地了解鼎大公司的发展历程,感受改革开放带了的巨大变化,参观完制衣车间后,李经理接受了小记者们的提问。小记者们从李经理的回答中,深深感受到鼎大发展历程的艰辛和改革开放政策给鼎大带来的好处。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小记者带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离开了鼎大公司。我想他们今天的收获不仅仅是了解了制衣的过程,了解了30年来人们服饰的变化,锻炼了自己的采访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洛阳民营企业的创业历史,了解了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在此,我们祝福鼎大越来越强大,祝福我们的祖国更昌盛,祝福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包佳丽)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