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志洪近照 | |
20多年前,50多岁的朱志洪创办了我省首家个体书店,每期《故事会》能卖20万册,让他成为业界有名的“图书大王”。朱志洪20多年的卖书经历,留下了许多故事,大背景是中国图书销售业的改革和开放。
近日,在他的龙门书店,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的老朱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为办书店,他上书惊动了北京
朱志洪与卖书很早就结下了渊源。15岁那年,他到当时的洛阳商务印书馆当了一名学徒。1950年,他考入三联书店西安分店,坐着骡马车,走了一星期才到西安,在那里一干就是20年。在此期间,他曾荣获各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于1959年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受邀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1970年,老朱调回洛阳市新华书店工作,每天的工作还是站柜台卖书。
1980年,提前退休的朱志洪回到了老家——原郊区关林镇皂角树村。也是在这一年,他萌生了办个体书店的念头。
那一年,土地开始包产到户,又是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一个“科学的春天”。读书考学重新成为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光明大道,分到土地的农民也渴望找到致富的金钥匙,书籍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
回忆当年买书难的情景,老朱颇为感慨。那时,人们买书只能到新华书店,可新华书店在市区只有三四个门市部,根本延伸不到乡镇,农民、城郊的学生买本书得跑到市区,很不方便。
退休后的老朱常到洛阳八中串门,学校图书馆的刘老师多次谈起购书难的话题,并鼓动他:老朱,你在书店干过,办个书店多好呀。
性情耿直的老朱不假思索地说:“中!”
那时,关林庙会已不再是“资本主义尾巴”,摆摊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可个人办书店,却是个新生事物。老朱提出办个体书店,让工商部门、新华书店犯了难。
原郊区工商分局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回忆这段往事时,颇含歉意地说:“图书属于意识形态产品,是否允许个人经营,上面没有政策。起初,我们也不敢给老朱办执照。”
工商部门拿不准政策,让朱志洪先到新华书店盖个章,可新华书店也不给开绿灯,让到辖区办事处、区委宣传部审批。但办事处、宣传部盖章同意后,他仍迟迟拿不到营业执照。
朱志洪说:为这事俺跑了不知多少趟,最后干脆给北京写信反映自己的难处,谁知还真惊动了国家工商总局和新华书店总店,省新华书店专门派人到洛阳,俺才拿到营业执照。事后得知,俺这龙门书店是全省第一家个体书店。
老伴卖猪,助他开办龙门书店
1981年8月,老朱期盼已久的营业执照终于办下来了,营业地点也有了着落:洛阳八中把门前两间门面房腾了出来。为了更加稳妥,老朱和八中达成协议,给书店挂了个“洛阳八中劳动服务公司龙门书店”的“红帽子”。
谈起这一“高招”,八中当年的负责人说,那个年代,很多个体企业都兴挂个集体招牌,一来让人觉得公家不坑人,好做生意;二来不给有关部门添麻烦,办各种手续、缴税相对方便一些。
书店办起来了,虽然戴了个集体的“红帽子”,可进书的流动资金必须自己出,这让老朱作了难:每月三四十元退休金,还不够进一次货。
让老朱没想到的是,老伴儿做出了惊人之举:把圈里正长膘的两头猪拉到镇上卖了,把300多元交到了朱志洪的手里。
多年以来,每每提及此事,老朱总是说:“是卖猪这300多元撑起了龙门书店!”
有了启动资金,也并不是就能一顺百顺了。那时,图书进货必须走新华书店这一渠道,可市区新华书店有时货不齐,只有到周边县区的新华书店调剂。一次,老朱到汝阳县新华书店进书,挤长途车时,80元书款被偷了。他心疼得蹲在汽车站痛哭了一场:“那可是俺老伴儿的半头猪钱呀!”
进必好书,“图书大王”美名远扬
书店办起来了,老朱把当年三联书店“好书必进、进必好书”的店规当成了自己的店规,并践行至今。
由于是独家生意,刚开头那几年,周边学校、农村的人买书都到龙门书店,书店生意红火,年销售图书百十万册。
商户王延臣是朱志洪的老伙计,对于当年书店红火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全国有名的杂志不多,在洛畅销的只有《故事会》、《上海故事》、《奔流》、《广州青年》、《青年一代》等。这些杂志一来,年轻的、年老的,排着队来买,偃师、伊川、孟津等地的人来龙门书店进货,有时,巩义、三门峡等周边地区也来批发,每期《故事会》能卖20万册。
如此大的市场,让龙门书店在全国渐有名气,老朱也开始遇到“麻烦事”:一些出版社给他发完货后,也不向他催货款。一次,龙门书店莫名其妙地收到陕西出版社发来的2万多本图书;更奇怪的是,书卖完1年多了,也没有来自出版社的任何信息。“走,去看看咋回事!”老朱揣着1万多元书款专程赶到西安,摸进了这家出版社。原来,这家出版社的图书营销人员调离,出版社把这单业务忘了。老朱送款上门,对方感动得连说“没想到”。
“上门送书款”的故事在业界很快传开,龙门书店讲信誉的美名越传越远。
遭遇寒流,洛阳三老独善其身
老朱开办个体书店后没几年,各地个体书店、书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仅洛阳地区就有200多家,特别是文化名人段星灿、赵光潜等人也纷纷办起文化书店。朱志洪、段星灿、赵光潜“三老办书店”成为当时洛阳的一段佳话。
1997年,全国图书价格上涨,且幅度很大,一时间,市场上盗版图书猖獗起来,正规出版社的图书出现滞销。老朱的龙门书店也遭遇了极大冲击,营业额锐减,有时一天的收入连房租都不够。
有人劝老朱:盗版书利润大,什么畅销卖什么,你咋不开窍呢?老朱一口回绝:开书店经营的是精神产品,如果从自己这里就把操守给丢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大,盗版书、不健康的书坚决不卖!
那几年,图书市场大洗牌,许多不愿与盗版书同流合污的小书店被迫关门。老朱在市区开办的两个分店关了门,另两位老人的文化书店也遭遇了这股寒流,但三老不卖盗版书、独善其身的做法,让业界很多人伸出了大拇指。
老朱说,那时,龙门书店的日子非常艰难,员工们每月只发几百元的工资,他把退休金全部贴了进去,苦苦支撑。
没挣大钱,自称精神很富有
书店开办20余载,在别人眼里,朱志洪该是个富翁了。他却坦言:没挣住大钱,但精神很富有。
熟悉他的人都说,老朱一直以来热心公益,把钱花到了“有用”的地方。
1986年,老朱与偃师市李村乡一小学结成对子,每年免费赠送千余本科技书籍;1997年,洛龙区团委开始评选“读书成才有为青年”,老朱除捐资1.5万元外,还免费赠送10位获奖者价值2000多元的图书,这一活动两年一届,持续至今;关林镇建敬老院,他捐资3000元……
2004年、2006年,老朱诚信经营、捐资评选“读书成才有为青年”、开办“救助商户110”的事迹,先后3次被评为洛阳市季度文明新事,2007年他又被评选为洛阳市“十大道德楷模”。他的书店门前挂着各种匾牌,有“全国信誉良好书店”、“诚信标兵”、“诚信经营示范店”等。
采访那日,我们看到,龙门书店依然顾客盈门,不少读者坐在店里悠闲地看书读报。正在选书的老主顾赵文周说:“俺来这里买了10多年书,看中的就是这里卖的都是好书!”老朱则说,这几年,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图书市场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喜爱看书的人还是有的,他还要坚守这一文化阵地。
延伸阅读
他还是商户眼中的“平民包公”
朱志洪在关林地区还有“平民包公”之称,这是由于他开办了“救助商户110”,勇于维护广大商户的利益。
当年,老朱十分关注关林商贸城的乱收费问题。10年前,由于负担过重,市场商户流失严重。在一次市里召开的大会上,身为关林个体协会第五分会会长的朱志洪当着众多领导的面放了一“炮”,本报曾刊发报道《老会长痛斥乱收费》。随后,市里着手整治这里的收费秩序。另外,关林地区的社会治安也曾让商户缺乏安全感。
朱志洪决心拿起法律武器,为商户提供义务维权救助。他在任关林个体户协会党支部书记期间,将自家的电话号码向商户公布,和王延臣、张五菊等几位老人开办了“救助商户110”。据有心人统计,他们已为近200家商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今年9月1日,征收多年的工商管理费退出了历史舞台,朱志洪高兴极了。他说,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去年,关林商贸城重新成为全国第六大批发市场,这都是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俺这个‘平民包公’再不用为乱收费东拼西杀了,虽然‘失业’了,但打心眼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