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的公交电车。 |
| 1978年前后的四平铰链式公交车。 |
| 1984年9月28日,新辟101路、102路电车正式剪彩通车。 |
| 2000年之后更换的豪华公交车。 |
| 2003年1月1日,公交卡收费系统开通。 |
|
55岁的李金生是一名有着31年公交驾龄的老司机。从1978年到现在,运营车辆由154辆增加到1098辆,运营线路从3条增加到68条,从自行组装的牡丹牌铰链式公交车到合资出品的豪华“申沃”客车,从纯粹的烧柴油到混合动力、环保节能……他见证了公交车30年的发展。
“我1977年上班时,马路上跑的清一色都是自行组装的四平铰链式公交车。发动机是前置的,司机出车前都要往车里灌水。”老李回忆说。“一开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是当时形容公交车的一句顺口溜,后来陆续更换了新乡牌和上海牌汽车,但状况依旧。直到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长江牌等新型专线客车后,情况才开始好转。
老李清楚地记得,1984年9月28日,新辟101路、102路电车正式剪彩通车,洛阳成为河南省第二个拥有无轨电车的城市。1993年4月4日,103路电车试车成功,我市无轨电车线路增加到3条。
1995年底,我市开始在2路、5路和6路公交车上实行无人售票。2003年1月1日,IC卡电子收费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路上的环保型新车越来越多,人们乘公交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了。
每天在路上开车的老李深深感受着公交和这个城市的变化。“刚上班那几年,感觉城市小,马路窄,车况也差,和现在根本没法比。这两年更换的一些公交车还安装有监控摄像头,能避免出现后门夹人的情况。”摸着新换的56路公交车,老李爱不释手。
值得一提的是,老李的妻子、儿子和儿媳都是公交车司机。在这家人看来,公交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推动这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版摄影: 崔宏远 杜武 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