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状况:“荆树长春”匾长2.1米,宽1.1米,上款为“恭颂清授附贡生修职郎光华董大先生董二先生硕德”,下款为“民国十一年喜月谷旦李绍连等13人仝顿首拜匾”。
专家评析:这是一块功德匾,“荆树长春”字面意思说的是紫荆树绿色永驻,暗含董大先生董二先生兄弟相亲,家庭和睦,让人羡慕。修职郎,清制为正八品文散官。附贡生,清朝制度,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说兄弟和睦家庭幸福为何用“荆树长春”来形容,而不用别的词呢?这有个来历。
相传古时有姓田的兄弟三人,田真、田庆和田广,三人成家后仍旧住在一起,兄弟相亲,妯娌相爱,一家人快快乐乐过日子。忽然有一天,老三媳妇起了异心,撺掇着老三提出分家。老大老二无法,只得答应。家中房产、田谷、钱财等物,分作三份。只有庭院中一棵大紫荆树,不知如何分。后来老大田真想了个主意,放倒大树,劈成三截。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三人拿着斧头要去砍树,却见原本葱笼蓊郁的大树一夜间枝干叶枯。田真惊叹树魂有知,“闻知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三人茅塞顿开,相拥而哭,誓不再分家析树。从此三人团结一新,兴家立业,紫荆树也重新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10月22日上午,我们在孟津县麻屯镇董村董遂先老先生家见到了“荆树长春”这块匾,可惜的是,匾额损坏严重,阳刻的匾文已经被人为削平,留下的只是依痕迹描出的字形,上下款也几乎不存,幸亏董遂先以前有过抄录,不然真是一无所识。让人欣慰的是,关于匾主尤其是董二先生的故事流传甚多,我们也算不虚此行。
董锡光和林东郊
董遂先的爷爷,也就是匾额中的董二先生董锡光有亲兄弟二人,叔伯兄弟七人。让董家后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董锡光和堂弟董锡龄同进考场,又同中秀才,所有考生中,董锡光是第一,董锡龄是第七。一家同时俩秀才,董家真是荣光之至。
中秀才后,董锡光在洛阳城,董锡龄在洛南大屯,都做了教书先儿。可惜的是,董锡龄32岁因病辞世,令人扼腕。
董大先生的事迹鲜有流传,这里单说董锡光。
董锡光在洛阳城教书授徒,因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喜爱,声名远扬四方,后来结识翰林林东郊,二人惺惺相惜,遂成好友。
“荆树长春”四个字就是林东郊题的。董遂先回忆,父亲董青云在世时,给他讲过匾的事儿。有一天,十几个学生要给董锡光挂匾,匾文自然得请名人写,董青云便奉命来到洛阳翰林家,见了林东郊,说明来意,林东郊二话没说,大笔濡染,雪白宣纸上写下“荆树长春”四个大字:“拿到院里晾晾拿走吧。”
关于董锡光和林东郊关系的亲密,还有一件事儿流传,董青云娶媳妇,董锡光聘下一位姓郭的举人做“迎客”,办事那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林东郊坐着马拉轿车也来了,客厅落座,张嘴就说:“我是来当‘迎客’的。”“迎客”已经有了,可老朋友也忤不得,亏得董锡光随机应变:“我准备的就是‘双玉引凤’。”一个翰林,一个举人,双“迎客”人所罕见,董家真是门楣增光,蓬筚生辉。
乐善好施不畏权贵
不但学识渊博,董锡光还有读书人传统的悲天悯人,关于他乐善好施的事儿,在董村一带多有流传。
董家有三亩下场地,种的都是三月黄大麦,到三月底四月初就熟了,而此时正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到大麦成熟,董锡光就会鼓动家里没粮吃的乡亲“你们都去割吧,割回来赶紧填填肚子”。有人行动缓了,他还催人家,半开玩笑性质的:“你还不赶紧去割,等着我给你送来呀!”
董锡光还有不畏权贵的硬骨。董家在麻屯有个卖花的花铺,有个姓宋的强人,收苛捐杂税的,这天去董家花铺收税,花铺人表示刚交过,但宋态度强硬,不交不行。花铺人就进里屋向刚从洛阳回家到此歇脚的董锡光诉苦,董锡光一听斩钉截铁“坚决不交”。宋见董二先生出面,立马变了脸色,满脸堆笑,灰溜溜地走了,税也不收了。走了的他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摆治一下董家。
有一天,花铺从平乐象庄拉了一车花,回到麻屯天已经黑了,顾不上卸车,只牵了驾辕的骡子就回家了。谁知第二天车轱辘没了。董大先生到洛阳找弟弟,董锡光写下一纸书信,让拿回去送给宋某人,信的大意是,我们董家的车轱辘丢了,如果当天晚上麻屯的寨门开着,我就找管寨门的人;如果寨门关着,我就找你宋某人要。信捎给宋后,第二天,车轱辘又给安上了。
董锡光的儿子董青云,15岁考中秀才,也是学识过人,扶危济困。洛阳解放前夕,国民党洛阳县长兼自卫总队长郭仙舫带人龟缩麻屯。一天,董青云从麻屯经过,看到自卫队员押着一名20多岁的青年要去枪毙。青云认得此青年,便拦住问道:“为啥要枪毙?”“他私通共党。”青年连喊冤枉。青云想救人,自卫队员让他找郭仙舫。怕趁他不在自卫队员打死青年,青云便要求自卫队员押着青年跟他一起去。
见着了郭仙舫,才知道原因,原来,青年是婶子的过继儿,待婶子不好。婶子是麻屯一绅士的姐姐,绅士恨青年便起了杀心,于是利用郭仙舫公报私仇。董青云先说服郭仙舫,又找到那位绅士,竭力说服!就这样,虎口里救出一条性命。
父子佳作多流传
在董村采访,听到比较多的还有董锡光董青云父子写下的对联,其中有些对联构思精巧,令人拍案。
董遂先至今还记得曾挂在自家门上和客厅的三副对联,都是爷爷写的,其一
:策献天人,诏受衣带,揆文奋武,当年功垂两汉;学中道谊,经治春秋,继志述事,于今书读三余。横批:江都世家。其二:晋史直声留百代;汉儒道学重千秋。横批:强项世第。其三:有客随意谈谈道;无事静心养养神。横批:耕读传家。
大名鼎鼎的新安县张钫,父亲张清和是清朝拔贡,历任陕西省鄜州、朝州通判。1921年6月,张清和病故。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邙山岭上,张钫就通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董青云。董青云带去挽联一副,上联:有子登将台,西定秦关,南兼汉中,轻裘绶带,盖世英雄谁为匹。下联:维公直国士,出作循吏,入为文苑,素车白马,故乡侪辈孰如君?
孟津名人陈敬初,朝阳瀍沟村人,少时在洛阳东大街一家票号当伙计,因办事干练,深得东家喜爱。东家无后,晚年将票号托付陈敬初。陈敬初经营有方,票号生意兴隆。陈敬初是个开明人士,暗地里资助新四军,还到郑州投资办纺织厂,这个纺织厂,就是郑州国棉六厂的前身。
却说这年,陈敬初父亲去世,董青云被请去做丧事司仪,其时青云一贫如洗,无物可持,于是带上一副挽联:君去邙山空,幸有桂子兰孙荣后裔;我来瀍水凉,愧无只鸡斗酒吊先民。
董遂先1951年参加工作,从事铁路勘测设计。1956年,他回家结婚,大门上的对联就是父亲写的,上联:他年为国服务,直行跋山涉水,勘测道路至国境。下联:今日返里结婚,合卺銮笙叠奏,好教宜室永桃夭。横批: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