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普通市民、工商部门对治理一些学校周边小商店“鼓励学生消费”的现象见仁见智。(本报20日4版报道)
在消费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猎奇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作为消费者,对时尚事物和新鲜刺激的本能敏感,使大多数学生不是根据主观需要和购买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以致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形成了“非理性”消费风气,而满足了一时的心理需要后,必然产生新的消费需要。
近年来,一些学生上网成瘾、抽烟、赌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根源就在消费上缺乏理性。
孩子们的消费思想远未成熟,当他们的求新爱好与追求遭遇缺乏新鲜感和刺激的校园生活时,就亟待消费心理指导——培养他们学会理性消费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应调适与塑造学生们理性的消费心理,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会调节消费情绪,用合乎逻辑性的思维和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消费行动,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抵御诱惑和干扰。
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节俭习惯,谆谆教导他们全面看问题,拓宽生活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培养节俭意识,提高自我“理财”的经济意识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家庭是树立理性消费的基础,学校是倡导理性消费的关键,社会是培养理性消费的主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消费观念、消费原则和立场,正面教育、科学引导孩子懂得理性消费;学校要在校园文化中增加塑造和强化对良好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充实更新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学生阶段正是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全社会都要重视对学生理性消费的培养,使他们懂消费、会消费,真正成为消费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