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徐洪刚:扎根铁军保持英雄本色
广告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风云人物备选19
徐洪刚:扎根铁军保持英雄本色
本报记者 陈运团
  核心提示

  徐洪刚,现任驻洛铁军秋收起义红二团副政委。1993年8月17日,探家归队途中发现歹徒抢劫、侮辱百姓,他不畏强暴,见义勇为,被刺14刀,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正气之歌,英名传遍祖国大江南北。15年来,他牢记“铁军精神”,不断进取,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知识型军官。“98抗洪”、沙场军演、抗震救灾,均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无愧于铁军的新一代。

  

  几天前,记者见到了来洛参加笔会的徐洪刚。

  他中等个头,穿一身洗得微微发白的作训服,脸色黝黑,双眼炯炯有神。在和记者的交谈中,这位名震全国的英雄始终像邻家兄长那样可亲、可敬。

  见义勇为,遍体刀伤不言悔

  徐洪刚1971年3月出生于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彝良县洛旺乡,父母均是农民。这里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主人公罗霄将军的原型——罗炳辉的故乡,小时候,徐洪刚就听惯了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的传奇故事,将他作为心中的偶像。

  1990年12月,19岁的徐洪刚报名参军,到铁军服役。在部队,徐洪刚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先后被评为“全优学员”、“硬骨头战士”,不仅成为秋收起义红二团通信连的一名班长,还光荣地入了党。

  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回家乡探亲后归队,乘坐长途客车途经四川省筠连县时,车内突然有4名歹徒向一名年轻女乘客勒索钱物,遭拒绝后便暴力抢劫。徐洪刚冲上前去大吼:“住手,不许这样!”歹徒见只有徐洪刚一人干预,就穷凶极恶地扑了过来,掏出匕首猛刺猛砍。徐洪刚赤手空拳展开搏斗,因车厢狭窄,寡不敌众,他身受重伤,肠子流出体外,鲜血染红了衣服。

  受到勇士的鼓舞,其他乘客不再胆怯,奋起反抗。看情况不妙,4名歹徒跳车逃跑。已成血人的徐洪刚忍着剧痛,用衣服兜住流出体外的肠子,以惊人的毅力从车上跳下,抱住最后一名歹徒的腿。歹徒挣脱后,徐洪刚奋力爬起再追,最终昏倒在公路上,身后留下50多米长的血迹。

  人们将徐洪刚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他全身刀伤14处,其中腹部刀伤裂口达4厘米,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

  英雄壮举,正气之歌传英名

  徐洪刚身受重伤后,四川省、宜宾地区、筠连县的党政军民无不给他以深切的关怀,全力救治,上百名医护人员参与其中。经过3次大手术、40多天的精心救治,濒临死亡的徐洪刚奇迹般地康复了。

  在他住院期间,每天有很多群众前往探视。筠连县公安局迅速将行凶歹徒抓捕归案。1993年9月16日,徐洪刚伤愈归队,回到中原大地,夹道欢迎的群众队伍长达3公里。

  徐洪刚的事迹被各大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他舍己为民、勇斗歹徒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了四方。人们称赞:徐洪刚用青春和热血,唱响了新时代的一曲正气之歌!

  徐洪刚被集团军记一等功,济南军区授予他“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2月,党、国家、中央军委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先后接见并勉励徐洪刚,李鹏题词“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同志学习”。团中央命名徐洪刚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总政治部、团中央还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全国青少年向徐洪刚学习。

  硕士毕业,成为知识型军官

  采访中,徐洪刚向记者坦言,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和荣誉,有些不知所措的他确实有些飘飘然,但经过静心思考,他很快又回归了“脚踏实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特定环境中的壮举,只能赢得一时的赞誉,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要扎实实地加强学习和训练,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在铁军中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由于家庭贫困,徐洪刚入伍前只上到初中毕业。1994年9月,组织上送他到济南陆军学院学习,他抓住机会,刻苦努力。两年后,他回到部队任无线排排长。他常常挤出时间购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书籍,回去钻研,同时虚心请教军内技师。半年下来,他就成了无线通信技术尖子。

  1999年,徐洪刚又进入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深造。有一天,南京一所大学邀请他去作报告,结束时,一名大学生突然发问:“听说你有一次作报告把‘造诣’念成‘造旨’,把‘参差(cenci)不齐’念成了‘参差(cancha)不齐’,有这回事儿吗?”徐洪刚当场承认自己的确出过这种错。

  这件事对徐洪刚触动很大,他学习的紧迫感更强了。因英语底子薄,他3个月未出学院大门,不分白天黑夜地攻读,还拜了课外老师。2002年7月,徐洪刚完成本科学业,而且考上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学习的劲头一如既往,2004年7月,圆满获得硕士学位。

  在此期间,徐洪刚还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400余篇,《假如雷锋活着》作为范文入选军队中专《语文》教材,还出版了《徐洪刚散文集》等。2007年7月,徐洪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书法也自成一体,受到名家的赞誉。

  扎根军营,一路磨砺一路歌

  15年来,徐洪刚历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连指导员、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营教导员、团副政委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全身心投入,扎扎实实地工作,并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次,他们团进行野外驻训,时间长、任务重、困难多,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时任团政治处副主任的徐洪刚起早贪黑,和干事们一起深入班排调研,探索出了9种授课方式,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保障了驻训的圆满完成。

  他们团军事训练抓得非常严格。为了活跃官兵的生活,训练之余,徐洪刚发起组织了“周练百字”、书法比赛等多项文体活动,增添了军营的文化氛围。

  对战士,徐洪刚更是充满了爱心。一天,他与大家聊天,得知二连八班副班长小王近段时间沉默寡言,还常常与他人发生摩擦。徐洪刚多方了解,原来,小王的父母离婚了,母亲又得了病,无钱医治。徐洪刚便以小王的名义给他母亲汇了2000元。小王知道这件事后,主动找到徐洪刚敞开了心扉。后来,在徐洪刚的鼓励下,他考上了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徐洪刚所在的部队奉命抗洪抢险。8月21日凌晨,洪湖市乌林镇青山段的长江大堤突然出现400米溃口脱坡重大险情,连里组织党员突击队,已经奋战了一天的徐洪刚毅然第一个报名参加,并担任突击队长。浑身刀伤的他一遇阴雨天就酸痛难忍,但他咬紧牙关,扛着几十公斤重的泥袋,在没膝深的淤泥里奔跑,摔倒了,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前……

  经过持续36个小时的奋战,抢险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把徐洪刚搀扶下大堤,早已成了泥人的他立刻痛苦地卧倒在地。这个负过重伤的英雄,在这场奋战中往返背泥300多袋,相当于在淤泥中负重奔走了90多公里。抗洪结束后,他被集团军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他那件写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誓言的救生衣,也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抗震一线,英雄再次展风采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11个小时,铁军奉中央军委命令急赴灾区。在抗震救灾一线,铁军官兵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争分夺秒搜救群众、救治伤员、抢修道路、抢运物资、安置群众、保护财产,在100天的大奋战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徐洪刚在这场大奋战中,又一次履行了自己庄严的誓言。

  5月16日9时10分,徐洪刚所在的红二团接到命令,团长黄长清带领330多名官兵组成突击队,从映秀镇出发,徒步向汶川方向的银杏、草坡开进,要用最短的时间摸清沿途情况,救助伤病群众。随后,担任团副政委的徐洪刚接到命令:带领部队进击30公里,给突击队和被困的200多名小学生送给养,天黑前必须赶到。

  次日8时,徐洪刚带领239名官兵,每人身背几十公斤重的填满食品、药品和水的行囊,开始向前穿插。从映秀到银杏的这条路早已面目全非,路面被垮塌的山石覆盖,桥梁被砸断;头上是随时可能滚落的岩石,身旁是水流湍急的岷江,险象环生,人称“死亡谷”。

  徐洪刚背着近30公斤重的给养,始终冲在最前面,磨盘大的石头常常从他身旁滚过,但他毫不畏惧,一边注意险情,一边指挥大家前进。没有路,他们就翻山绕道;脚无落点,他们就用钢锨在陡坡上挖出脚窝;碰到断崖,他们就拉紧绳子滑下去。经过艰辛努力,当天18时,徐洪刚的队伍终于与突击队会合,200多名小学生欢声雷动……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