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区的蒋先生想买一部摩托罗拉1200手机,标价1980元。在一家手机大卖场里,蒋先生将价格砍到1750元,随后,他又换了一家店,最后以17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款手机。
西工区消费者协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卖场销售手机,价格并不固定。在跟随消协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同一品牌的同一款手机不仅在不同连锁卖场标价不同,就是在同一连锁卖场的不同专柜标价也不同。实际上,手机标价与实际出售价格之间也总是存在着差价。
消协工作人员说:“迪信通、胜天、永乐、苏宁等手机连锁卖场,在向消费者出售手机时,根本不按标价出售。消费者和促销员可以讨价还价,就像在菜市场上买萝卜白菜一样。”
经过一番调查,我们发现,在上述几个手机卖场,一部手机的标价和实际售价之间差价各有不同。标价在40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实际售价比标价可以少500元到900元;标价3000元左右的中高档机,可以少300元左右;标价2000元左右的中档机,可以少200元左右;标价1000元左右的手机,可以少100元左右。
消协工作人员说:“消费者对大型连锁店的标价十分信任,通常都按照标价购买。一些成熟的消费者,才会跟促销员讨价还价,但在促销员稍微作出让利后,就有了捡便宜的感觉,其实价格还远没到底线。”
实际上,不管是卖手机的,还是卖大小家电的,只要我们留意一下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促销员手里都有一本秘而不宣的价格表,上面记载着各种型号产品的售价底线。促销员将这些价格烂熟于心,即使顾客讨价还价,只要在这个底价之上,商家都不会吃亏。
消协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好先上网查询一下报价,或者向朋友、同事们进行了解,对自己准备购买的手机的价格心中有数。在实际购买时还要注意:货比三家,因为不同商家进货价格不同,标价不一样,实际出售价格自然也不一样;在货比三家的前提下,还要讨价还价,不要促销员稍一让利就轻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