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御林军安营下寨
营防口名传四方
请君入瓮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地名探源
御林军安营下寨
营防口名传四方
记者 陈旭照 通讯员 李向阳
营防口村白衣堂一角
  今日地名:营防口

  地方状况:营防口村位于偃师市顾县镇东,景山北麓,离顾县4公里,有9个村民组,1200亩耕地,2242口人,310国道穿村而过。除农业种植外,该村还利用交通优势,在沿街开发商业网点,商业比较发达。

  村名由来:据说,当年唐太子李弘死后,唐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则天将其安葬景山,建陵和祭祀期间,随从护卫的御林军在此地安营下寨,大营口就设在该村,因此取名营防口。

  关于李弘的死,历来众说纷纭。

  反武派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挺武派说李弘自己得肺结核死的,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千百年一路争来,难有定论。

  且不管短命的太子是如何死的,只说因了他的死,因了他的死葬景山,当地便有了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传说故事,便有了一些类似营防口这样的与皇家有关的村名地名、古迹文物,偃师乃至洛阳又多了一层厚厚的文化积淀。

  小村庙会动四方

  营防口处于偃登古道和郑洛古道的交汇处,今日310国道又穿街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据清乾隆54年的《偃师县志》载,此地已形成集镇,方圆10余里的村民在此聚集经商,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由于外来商户的增多,营防口村人的姓也变得多杂,就目前来说,2000多口人,竟然有38个姓。

  且说营防口正月二十三的火神庙会,此会起于清乾隆年间,颇有来历。乾隆某年夏秋之交,连日大雨不停,洛河水暴涨,溢上堤岸,附近村庄田禾尽淹,房倒屋塌,路毁桥断,眼看营防口一带要成泽国,四方百姓叫苦连天。无可奈何之际,几位绅士带着四方百姓,备下香烛祭礼,当街跪下,磕头祈祷:“求求老天爷别下了,放过一方生灵。”说来也怪,也不知是雨威已过,还是百姓的虔诚感动上天,当空一道火光闪过,继而雷声大作,刹那间雨停水退,百姓躲过一劫。

  躲过劫数的百姓便思感恩报德,天上火光一闪,那自然是火神爷显灵了,于是,有首事者出面,召集营防口及周围13个村庄的名绅望族,商议为火神爷建庙塑像,火神庙由此而来,庙会应运而生。

  火神庙庙会会期三天,正月二十一唱戏、领羊,二十二烧香祭神,二十三正会。三天会期,少不得舞狮子,耍龙灯,玩社火,唱大戏。更有各色货品,吃的喝的玩的穿的,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两个字——热闹。

  市场东西南北,摆列井然有序,各有特色。让人感兴趣的还有庙会集市上的商品,市东,摆的是荥阳、巩义等地过来的柿饼、大枣、沙梨等物;市西,摆的是从伊川和偃师南部过来的树苗;市南,摆的是登封过来的山货、荆条编织品和偃师南山区过来的石器;市北,摆的是从杨村渡口上来的来自洛阳南部山区如洛宁的竹器、木器。

  这里说到了杨村渡口,这可是旧时偃师县城通往南部地区的唯一渡口,也是洛河沿岸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渡口。除了杨村,再找渡口往西得到白马寺,往东得到偃师和巩义的交界处。

  我们暂时见不到正月二十三的火神庙会,可它平时的机会却有幸碰上。10月29日我们在营防口采访时,正逢该地10天1次的集会。310国道到两边,东西几里长的距离内,摊挨摊,贩连贩,人声鼎沸,气氛热烈。且不说在国道两边兴集的好坏,只说这人流,这场景,这热闹劲儿,就绝不是一般的农村集会所可相比的,让人感叹不已。

  村小景美故事多

  72岁的陈超群老师对营防口的村史村志颇有研究,跟他聊,收益颇多。聊天中他说起营防口的村中八景,令人神往。

  百步七桥,营防口村地势南高北低,古时景山上有泉眼,细流一注,潺潺而下,至村汇成小溪一条,穿街而过。街道两边的商户,为了进出和买卖方便,纷纷在自家门前架桥,其中南街几家生意兴旺的,桥造得尤为精致,青砖砌拱,如虹饮涧。此种小桥,百步之内,竟有七座,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一步两井,村中有乔氏兄弟,析产分居,两家相邻,中间隔墙。有趣的是,两家的水井都靠墙而凿,隔墙相邻,这便打水那边听声。水洇井壁,久而久之,两井在下面竟然融汇贯通,这家的水桶打水时不小心丢井里了,得到那家捞,漂过去了。

  火神庙奇,上文说到水退人救,百姓感念火神爷大恩大德,决定立庙祭祀。开工始,首事者要求施工一方,庙要建得“不高不低,不大不小”。这可急坏了匠作的工头:“这庙可咋建?”工头愁得寝食难安,一天晚上迷迷糊糊中睡下,梦中出现一长须老人,老人告诉他“打厚墙里券房”,说完悄然不见。

  工头揣摩老人的点拨,终于恍然大悟。建房的时候把墙加厚,在屋里加了个券棚,外形叠脊,平檩挑檐。这样盖起来,从外面看庙很高很大,进了里面又低又小。

  记者很想见识一下这个“不高不低、不大不小”的火神庙,可惜的是,陈超群老人说,庙在1970年盖学校时给扒了。

  古槐三照,营防口大街南门外有一棵大槐树,4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得住,北寨门里也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中空,可放进一头大牛,街中间也有一棵槐树,槐树上伸出两大枝,一男一北,好像要和两头的槐树手拉手。这有趣的三棵树如今只剩下了街中间的一棵,形单影只,好不凄凉。

  “登天云梯”、“石柱报雨”、“白衣钟声”暂且不提, 最后说一下碑照嵩影。

  说的是村子南边有个白衣堂,在白衣堂山门外大槐树下有一座无字碑,高约1.5米,宽约半米,平光如镜,略呈黑色,平时没人注意,到了春夏秋三季节,雨过天晴,碑上能显现出嵩山之影,山峰流水,松柏鲜花,寺院道观,历历在目。细想这也没啥神奇,嵩山本来离得很近,加上雨过天晴,空气澄透,碑上出现映像,也在情理之中。让人羡慕的,是那时空气的纯净和清新,而现在这样的天气很少了。

  乾隆御诗传到今

  清朝的乾隆皇帝到过营防口村,此话不假。

  营防口村南有个白衣堂,里面供有不少女神。陈超群老师辑录的营防口八景中,有一个“白衣钟声”,白衣堂大殿4角挂有4个大铜铃,风一吹铃就响,叮当叮当,清脆悦耳,声闻四野,很是有趣。当地百姓认为,凡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能听到白衣堂铃声的,一年都能交上好运气。

  乾隆到营防口村,进的就是白衣堂。公元1750年秋,乾隆到中岳朝拜,自偃师过杨村渡口,行至营防口南边景山谷口时,看见了白衣堂,他爱此庙松柏掩映,壮观雄伟,便传旨进庙上香。

  白衣堂所在的地形,很像一条大船,庙里庙外游览一番后,乾隆很是喜欢,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

  遥观似巨船,

  行驶白云间。

  飞舟逐浪高,

  直上白云天。

  这诗写得顺口溜似的。无怪乎乾隆这厮一生写就近5万首诗,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水平是有点差。

  可再差也是皇帝写的啊,于是就有官员将诗刻上石碑,立于白衣堂院中,当地人很是激动了一阵子,白衣堂的香火也因此很是旺盛了。后来此碑丢失,幸有大儒徐继孔者,将御诗抄录下来,这才流传至今。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