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上海孤儿’寻亲杭州”系列报道之四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记者 孟山 张喜逢 文/图
  11月1日,西子湖畔细雨绵绵,仿佛归乡游子在倾诉无尽的思念。这一天,洛阳寻亲团的48名成员将永难忘怀……

  同样的梦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10月31日14时许,洛阳寻亲团的48名成员如约在洛阳火车站集合。他们中的多数已年过半百,既有今年四五月份泪别江南寻亲大会再度寻亲的10多名老成员,也有从孟州、济源等地慕名而来的新成员,还有姐夫陪小舅子、丈夫陪妻子、大姑子陪弟媳妇、儿子陪母寻亲的“新景象”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一交谈,彼此便有了亲近感:“我是在温州被送人的,您是在哪里被人抱养的?”“我也是啊!”“我是1960年被人领养到洛阳南关的。”“咋恁巧,我也是啊!”……

  特殊的身世使他们坦诚相见,产生共鸣,并且一路互相帮助。他们或拿着当年自己被送人时的照片、绣字手巾等信物,请大家帮忙出主意,或互相露出身上的“温州疤”、胎记等,寻找更多共同点……他们抱着共同的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着,仿佛亲人正在杭州向他们招手。

  列车载不动他们的期盼

  寻亲团从洛阳转车到郑州,等候两三个小时后,31日20时15分终于踏上了前往杭州的1708次列车。在寻亲团团长闫遂斌的指挥下,大家集中在两个车厢内。

  列车缓缓驶出车站,大家更加激动了:“你说我们能在寻亲会上遇到爹娘吗?”“要是擦肩而过了可咋办?我得站个最显眼的地方。”几乎每句话都与这次寻亲有关。

  大家在车厢“扎推儿”倾吐心声后,相互慰藉与鼓励的话语让他们信心更足:“咱们这次要睁大眼睛,每个目标都不错过。”“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出来找亲人,至少比整天在家揪心强。”“咱们是爹娘的亲骨肉,他们也会到现场仔细找咱们的。”

  这时,来自洛宁县的张晓丽的一席话令身边几个姐妹感伤得泪如泉涌:“我几个月大时被父母从上海送给别人,后来,洛宁县一对无儿女的夫妻领养了我,养父母很疼我,那时候这里穷,可我养父有手艺,生活过得还可以,我吃糖把牙都吃坏了。”

  23时许,列车上早已熄灯,但有两个睡在下铺的偃师寻亲者仍在“窃窃私语”,“不管结果咋样,我去杭州就有一线希望,如果不去,这辈子都只能空想。”“我们已年过半百,只能趁身体还行的时候出来寻找,如果现在还不行动,再往后就怕有心无力,留下终生遗憾啊!”

  欣喜与落寞交织的现场

  11月1日上午,雨一直下个不停,洛阳寻亲团成员终于赶到杭州武林广场寻亲会现场,大家拿着贴有个人信息的寻亲展板,有的担心被人忽视,尽力往显眼处站;有的怕个人信息贴得不牢,用透明胶贴了一层又一层。

  9时30分,寻亲会现场人山人海(图①)。来自我市西工区的苗莉,1966年前后被父母从温州转送到洛阳,虽然她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为了不让善待自己的养父母伤心,她从未向养父母打听过自己的身世。几年前,苗莉为两位老人陆续尽孝送终后,才从老邻居口中得知自己小时候的情况。

  苗莉冒雨站在广场入口处,身上挂着个人信息表,还举着一张放大的个人信息表。从此经过的老人都会驻足观看(图③),再与她对视一番,然后摇头离开。她一再失望,又一再打起精神期待着。每当有老者看她的时间稍长一些时,她就会欣喜地重复介绍自己的情况。有的老人会撩起她耳后的头发看看耳朵,有的则看看她的掌纹,但一次次欣喜换来的还是一次次失落,她双眼红红的,脸上的水珠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图②)。

  与苗莉同行的兄弟姐妹们都在雨中寻觅着,他们的脸部表情时悲时喜,手中的展板高高举起,唯恐别人看不见,即使有雨伞,也不愿让它阻碍自己的视线。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你一线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我看不到你却牵挂在心里,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义……”

  漫漫寻亲路,没人再言苦,洛阳寻亲团成员“寻根”的急切心情让人动容。

  “妈,我回来了……”

  在洛阳寻亲团中,周文勇是个活跃分子。一上火车,他的话匣子就一刻也没有关过:“王大姐,你就别想那么多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咱就尽最大努力去寻找!”“李大哥,别愁眉苦脸的,家里人对你那么支持,你可不能掉链子啊……”有这个活泼的伙伴不停地调节气氛,寻亲团里显得其乐融融。

  周文勇是1963年从上海被送到洛阳的,他从姐姐那里获知自己的身世后,一直没敢向养父母提及此事,怕他们伤心。养父母辞世后,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又像火苗一样在他的心头燃起。近两年,他多次南下江南寻亲,无奈机缘不巧,始终未能和亲人相见。“要是见到亲人了,你最想和他们说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挠着头想了一会儿,然后笑道:“我想问他们,当年为啥把我抛弃了。”

  11月1日,走进杭州寻亲会现场时,周文勇却敛起了惯有的笑容。望着广场上巨大的横幅,他喃喃自语:“妈,我回来了!”这句话在他心底积压了几十年,也让在场的寻亲团成员无不动容。雨中,他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上苍让亲人在冥冥之中听到这声呼唤,在茫茫人海中与他重逢。

  寻亲团里的特殊组合

  寻亲团里要属温海霞与徐丽珍的关系最为特殊。年长4岁的徐丽珍是温海霞的师母,而温海霞又是徐丽珍的弟妹。

  1957年,只有7个月大的温海霞被送到洛阳,瀍河回族区一对夫妇收养了她。夫妻俩对这个南方来的养女视同己出,极为珍爱。小时候,温海霞每每穿上父母托亲友从上海带回来的新衣服,总能招来周围邻居羡慕的眼神,一些小伙伴为此常叫她“小蛮妞”,不明就里的温海霞时常向父母问及此事,每次母亲都以“你长得洋气,像南方人”敷衍了事。

  上初中的时候,温海霞的任课老师时常给她补课,她因此认识了师母徐丽珍。早年父母双亡的徐丽珍获悉温海霞的身世后,对这个老实勤奋、长相洋气的小妹妹产生了好感,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数年后,宽厚勤劳的温海霞出落成远近闻名的好姑娘,徐丽珍就托媒人上门给弟弟提亲,两人终于成了一家人。

  时光荏苒,50多年过去了,已将子女抚育成人的温海霞,5年前送走了最后一位老人。老人在临终前嘱咐她去寻找温州的亲人,她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今年四五月间,本报关于洛阳寻亲团江南寻亲的报道触动了温海霞的心弦,加上徐丽珍的极力劝说,她终于踏上了这次杭州寻亲的旅程。她说:“全家人都支持我,我就不能再退缩了,我也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照顾罹患脑溢血后遗症的温海霞,徐丽珍将病床上的丈夫留给子女照料,搀扶着温海霞艰难地挪到寻亲现场。她们说:“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