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现代麦客”:跨区作业轰动一时
1988年:自动长途开通 广百大楼开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第一”备选16
“现代麦客”:跨区作业轰动一时
本报记者 邓德洪 见习记者 李云天
  图为2004年夏天,“现代麦客”在宜阳帮助农民收割。(资料图片) 记者 杜武 摄
  核心提示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从前,每到麦收时节,总有一大批人拿着镰刀,揣着干粮,走村串乡,帮人收割小麦,出卖体力换取报酬。他们,被称为“麦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人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取代他们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小麦收割机械。1993年,4台小型联合收割机首次在我市亮相;1996年,我市首次组织3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赴濮阳、唐山、秦皇岛等地跨区作业,随“机”出征的100多名河洛汉子成为洛阳第一批闯天下的“现代麦客”,轰动一时。  

  “早些年头儿,每到麦收时节,金黄的麦浪一望无边,农民顶着烈日下地,就靠手中的一把镰刀割麦,那可真叫挥汗如雨啊。割下的麦子,还得一捆捆地拉到麦场用石碾脱粒,还要用木叉挑走麦秸,用木掀扬场去麦糠。收一季麦,费力又费时,一户农家哪怕只有两三亩地,也得忙上个七八天……”

  “自从有了联合收割机,有了‘现代麦客’,一大片麦田几个小时就‘搞定’了。农民真正脱离了千百年来的繁重体力劳动,还有不少人从此发家致富啦!”

  这段关于麦收的“对比式”描绘,出自市农机推广站党支部书记陈东生之口,用的是一种无比自豪的语气。1993年,该站首次将4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引进洛阳;1996年,该站又首次组织3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赴濮阳、唐山、秦皇岛等地跨区作业,洛阳由此产生了第一批勇闯天下的“现代麦客”,领先全国。

  联合收割机的“神功”让农民目瞪口呆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前行了10余年。这10余年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品种的优化、耕作技术的更新,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单以小麦为例,平原地区亩产量三四百公斤已属稀松平常,这与解放初期不足100公斤的亩产量相比,称得上是天壤之别。

  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当时仍然只能靠镰刀割麦,“一家老少齐上阵,一天割半亩地就了不得了”,小麦放倒在田间后,还得捆扎、装车,再拉回场院脱粒,效率极低。

  “麦熟一晌”。麦子一熟,就必须抢在第一时间收割,要不一遇到刮风下雨,一季的收成就很有可能泡汤。“焦麦头儿天”,渴望丰收的农民已站在丰收的门槛边缘,他们多么渴望有一种省时省力的办法,干净利索地把麦子收到家里。

  那两年,国内已经开始研制一种连收带打的联合收割机,但生产企业还不多,而且联合收割机的动力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技术“瓶颈”。1993年4月,又到了一季麦收的前夕,洛阳市农机推广站首次从陕西汉中收获机械厂引进了4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它们以小四轮拖拉机为搭配,解决了动力问题。

  这4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当年首次在新安县磁涧镇4户农家的麦地里亮相。在隆隆机声中,看着成片的小麦被这种铁家伙一排排割倒,然后通过输送槽自动输送到后面的脱粒滚筒进行脱粒,麦糠马上就被吹风机吹走,只留下金灿灿的麦粒,个把小时就收了三四亩地,在场的农户们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

  “现代麦客”的雏形较早出现在洛阳

  小型联合收割机在洛阳试验作业成功,令市农机推广站信心大增,决定大力推广。信息反馈到汉中收获机械厂,对方同样深感振奋,开始批量生产,并且将我市农机推广站定为河南总代理。由此,洛阳成为了我省第一个推广联合收割机的地市。

  1994年麦收之前,市农机推广站又陆续从汉中引进了几十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尽管每台机器的价钱高达万元,但在广大农民朋友中非常抢手。一听说有新机器将要到洛阳,很多人老远从县里赶来,把凉席往地上一铺,连夜排队等货;新机器一到,马上被抢购一空。有时新机器还在运输途中,沿途的农民甚至还会“拦截式”购买。

  农民对这种价值不菲的新农机表现出如此大的热情,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自身摆脱繁重的劳动吗?陈东生一语道破天机:“头一年用于试验的4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完了自家的麦子后,就开始帮别家收麦了,当时收一亩地就能挣40元钱——对于农民来说,这可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谁能不动心呢?”

  不错,经历了1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洛阳农民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经济意识,所以尽管联合收割机还是一种刚刚亮相的新生事物,也没有过多地宣传鼓动,但是他们发家创业的热情还是被它迅速点燃。那两年,不少买到了联合收割机的农民,开始利用麦熟的时间差,到临近县乡有偿替人收麦,他们可以被看作“现代麦客”的雏形。那时,国内很多地方的农民还没见过联合收割机。

  跨区作业队伍浩浩荡荡分外抢眼

  1996年,市农机推广站又引进了29台“新疆二号”大型联合收割机,这种机器自带动力,属自走式,收麦效率大幅提高。尽管每台价格高达六七万元,但尝到了甜头的洛阳农民还是对它青睐有加,纷纷抢购。

  全新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当然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农机推广站审时度势,开始组织偃师、孟津、原郊区等地的农民外出参加跨区作业。

  陈东生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根据事先了解到的麦熟时间差,他们将跨区作业地点定在了濮阳、唐山、秦皇岛等地。6月7日,3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其中有农民另行购置的)、100多名农民机手组成的跨区作业队,满腔豪情地出发了。这支“现代麦客”队伍,当年在全国也不多见,他们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分外抢眼。

  “我们的跨区作业队每到一地,就分散到当地各乡镇开始作业。那里的农民无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地请我们收麦,就连当地农机部门的领导也把我们奉为‘上上宾’,经常专车陪同,搞好后勤服务。还有的地方,不在我们事先确定的作业范围内,但农民听说我们路过,就在路上堵住我们,死活不让走,非得让我们帮他们收麦……”陈东生回忆说,那一年,首次出征的跨区作业队在沿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一路走来收益颇丰,“只个把月,每台联合收割机就纯收入四五万元!”

  “联合收割机亮相田野,‘现代麦客’应运而生,不仅使颗粒归仓得到极大保障,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现代化造福农民的一个明证。”陈东生说。从1996年起,洛阳农民每年都会自发或在政府组织下,开着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年胜一年,声名远播。

  相关链接

  河南是中国的粮仓,而小麦是这座粮仓中的首要品种,河南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普及,成为巩固粮仓的必要条件。而“现代麦客”的出现,也因此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从1998年起,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开始推进农机跨区作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按照上级要求,洛阳市每年引进联合收割机500台左右,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麦收作业时间比以前缩短了7天至10天。同时,多个县(市)区组织本地机械到河北、天津、山东等地进行跨区作业,到2007年,全市累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4000多台次,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