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农村要想听听戏、看场电影并非易事。那时,人们看电影要冒热受冻,走三四里路到公社所在地赶场子,就这俩仨月才能看上一场。
后来,大队给每个生产队安装了一只小纸喇叭,用来给社员们娱乐。小纸喇叭每天早中晚分三次按时播放,早播大队“新闻”,中午和晚上则放“洋戏片”,主要有《朝阳沟》之类的地方现代戏。每到中午和晚上,男女老少老早端着碗聚拢一起,边吃饭边等着听戏。
1980年,我在大队小学当教师,“破”了18块钱到县城买了一部“长江”牌半导体收音机。从此,我过足了戏瘾,就连星期天下地干活,也与我那心肝宝贝“收音机”形影不离。
1990年,我来到关林工作,每月工资只有46元,但我还是省吃俭用,花了156元买了一台收录两用机,又买了《包公辞朝》等戏曲磁带,工作之余,想听啥,就听啥。
2000年,我又添置了音响和VCD机,再不用为听戏、看电影东奔西跑“串”门子了。要说更美的事,还在后头呢。去年至今,我先后花了近万元,新增了一部数码相机和一部电脑,不仅轻敲键盘就能下载不同戏曲和电影,还能将自己所拍的照片输入电脑放大,一遍遍欣赏自己的“佳作”。
改革开放30年,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吃、穿、住、行方面的变化,更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