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建起信息塔 山乡生巨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1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建起信息塔 山乡生巨变
——洛阳市2008年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巡礼
深山区信号无障碍,“信号塔”架起致富桥。
高耸的“信号塔”见证了建设者的汗水。
高山建基站,吃苦也心甘。
  “村村通电话”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感谢河南移动通信公司为此作出的贡献。在完成行政村“村村通”以后,今年又开始自然村“村村通”工作,工程量很大,困难更多,希望各地党委、政府要为移动通信公司创造条件,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实办好。

  ——徐光春

  

  9月27日晚,伴随着栾川县潭头镇胡家村基站的开通,由洛阳移动通信公司承担的洛阳市2008年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全面完工。经过工程建设人员5个多月的不懈奋战,洛阳移动提前1个多月圆满完成了60个自然村通电话的目标。

  10月29日至30日,记者随同我市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采风团一行,深入伏牛山腹地,回访已通电话的村庄,体验工程建设之艰辛,实地感受村村通工程给山区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变。

  从洛阳出发,沿洛栾快速通道进入嵩县境内,高擎在山顶似发射塔一样的钢铁建筑不时映入眼帘,随行人员告诉我们那叫“基站”——一种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息电台。在嵩县,有80%的基站都建设在平均海拔700多米的山顶上,它们覆盖的网络交织相连,保障了每一位用户的无线沟通……

  “信号塔”架起致富桥

  10月29日中午,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采风团一行走进位于大山深处嵩县旧县镇黄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青墙、灰瓦、金黄的玉米,座座房屋掩映在翠绿的竹林里。

  女主人王丽果几个月前从浙江打工回来,回到家里却发现村里的移动信号很差,“几乎没有移动信号,手机都成摆设了”。没过多久,她看到一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施工人员艰难地攀爬在崇山峻岭中,夜以继日地在自己屋旁的山顶施工建设,将一件件叫不上名字的机器肩扛手抬到山顶,后来她才知道这些工人建设的是“信号塔”。后来,她也加入到了建设队伍中,每天都要沿着一条建设者们踩出来的小道,爬将近半个小时才能到山顶。王丽果告诉我们,现在她家已经有两部手机了,只要把手机揣在兜里,无论她在哪里,很多事一个电话就解决了。

  在我们的要求下,工作人员带领我们爬上了黄沟基站,我们或抓着路边野草,或手拉手结伴向上,而就是这样一条崎岖的小路,也是当时的建设者们用脚踩出来的。当爬到山顶时,每个人都气喘吁吁。相比之下,建设基站所需要的钢材都是由工程建设者一根根背上来的,至于贵重的设备,更是扛在肩上一点点艰难地挪上去。为了这一方人民能够早日与外界沟通,建设者们克服交通不便、施工环境艰苦等困难,用汗水在万水千山之间开辟出一条条通往偏远乡村的信息之路。

  我们沿途经常看到耸立在山顶的基站,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手机塔”、“信号塔”。它们见证了建设者的汗水,让绵亘数百里的伏牛山不再成为与外界沟通的障碍,让山里的特产靠信息通畅而销出山沟。

  “村村通”带来山乡巨变

  在栾川县潭头镇胡家村,村支书尚松方告诉我们,以前只有刚进沟的二三百米有信号,再往山沟深处的十余里都没有信号,回到家手机几乎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现在美得很,躺在被窝里信号也满格!

  尚松方说,以前他最怕的就是通知村民组开会,因为没有电话,他要骑着摩托车花上半天时间挨家挨户通知,为此还耽误过不少事,村民们不理解,他自己也很委屈。村里人对信息的期盼,甚至比当年修通公路更加强烈,所以,当今年开始修建基站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自发加入到了建设的队伍中去。

  当地养猪大户赵海军养了十几年猪,养殖规模由最初的十几头发展到现在的450多头。他说,咱们山沟里的猪已送到上海人的餐桌上了。对于村村通电话工程给他带来的变化,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生猪批发价已经回落到每500克7.5元,可他还以为是老价格8元,结果价格下降到7元他才得知信息,那一次就让他损失了3万多元。“以前要想联系外面,都得爬到附近的山顶去打电话,山顶信号也不中,心里干着急也没办法。行情知道越早,损失就越少啊!”他感慨道,“现在我的手机上经常收到上海那边的猪价信息,这样我就能随时根据价格决定生猪出栏情况了,同时还有猪病防治信息,我可省事多了,这‘信号塔’真是个致富塔!”

  爱心铺满建设路

  今年年初,中央媒体、省市媒体都纷纷报道了栾川分公司副经理付殿晓的先进事迹。他无私帮助栾川县潭头镇断滩村8岁的李星星和6岁的李闪闪的故事,感动鼓舞了许多人。

  在断滩村小学小小的操场上,小学生们在跷跷板、滑梯上玩耍着。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器材都是洛阳移动通信公司捐赠的,这所小学只有两间教室、30多个学生。孩子们告诉我们,除了来操场上玩儿,他们最喜欢的是图书室——在这间“中国移动爱心图书室”里,整齐地摆着3排书架,上面有童话故事、历史名著等读物。孩子们认真地取下自己心仪的书籍,有的嘴里还念着字,神态专注而认真。五年级学生郭笑莹说:“我一定要把这里的书都看完,我要当一个科学家!”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们既为孩子们的明天而祝福,也为洛阳移动人的善举而感动。

  山里的傍晚总是很短,我们站在断滩村小学的操场上与孩子们依依惜别。这个四面环山、中间一条碧水穿过的小村子,从今以后和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通过移动信号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这里的孩子们也会因移动人的关爱而更加茁壮成长。

  油路沟将成“金山沟”

  嵩县白河乡是我市最南端的深山区,距县城87公里,全乡人口一1.4万多人,面积却达347平方公里。由于山多、人口分散,虽然有交通干线与外界相连,但出山一趟耗时很长。10月30日,我们从栾川县城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驱车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了白河乡油路沟村。

  沿途随处可见晾晒在路边的山茱萸,村支书胡彦宏告诉我们,白河乡处在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南北交错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盛产柴胡、干姜、山茱萸、五味子等200多种中药材。全村1400多口人,分散在10个自然村3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于平时联系不便,中药材开发很受影响。村民们靠山吃山,零星地种植一些药材,但是腰包却从来没有鼓过,因为一直卖不出好价钱,有时因没有及时联系好收购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在地里烂掉,让人痛心。

  现在他们再也不会感到脱贫无望了,因为移动通信能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以前的信息都是口中传,现在都是从空中来啊!”今年55岁的王召欣感触颇深,“我们以前种香菇,都是贩子坐地起价,糊里糊涂就卖了,现在俺通过手机知道了外面的行情,就讨价还价,贩子价钱说低了俺还不卖了。有次俺孩子在外面打电话跟俺说,香菇溜价了,当时一斤卖了17元,现在一斤已经落到16元了,不知不觉间少损失了几千块钱哪!”

  以前村民们因为信息不畅吃了很多亏,现在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前几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村庄,现在香菇年产量达到了近100吨,再加上对外联系的便利,不愁卖不上好价钱。“俺这山里满山都是宝,争取把俺油路沟变成‘金山沟’!”胡彦宏踌躇满志地说。

  “村村通”扬起了山民新生活的风帆

  在采风中,我们除了深切感受到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还深深体会到他们与外界联系愿望的迫切,因为一个个基站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个电话或短信加快了他们致富的步伐……

  当我们和黄沟村的几个年轻人闲聊时,他们都喜欢用手机接发彩信、下载电子书,而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了这里的新时尚。现在村里年轻一代的观念已经与其父辈有了很大差别,而小小的手机则成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参与采风的客户代表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赵社民认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到了现在这个“路”已经具备了很广的延伸意义。从昔日的“蚰蜒小道”到今天的“盘龙大道”,公路基本上不再是问题,山区农民盼望的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这已经成了影响山区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我们以前的新农村建设,大多是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虽然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信息的建设同样势在必行。

  虽然采风时间只有短短两天,可是在这两天里,我们看到了山乡的变迁和农民的新变化。村村通工程在空中架起的致富之桥正在豫西山区的青山绿水间延伸、延伸……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因为信息变通畅而走出大山,走向更美好的新生活……     (李砺瑾 丁浩)

  本版摄影 沈会阳 张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