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房改:安居梦是这样实现的
招商
广告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标志性事件”备选15
房改:安居梦是这样实现的
见习记者 李砺瑾 记者 刘成武
房改让许多市民圆了安居梦。记者 王振华 摄
  核心提示

  洛阳市住房制度改革从1988年开始,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其目的是改革传统分房制度,通过国家、单位、个人的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实现住房的货币化、市场化,具体内容有: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行住房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等。1995年2月18日,国务院把我市列为国家“安居工程”首批59个试点城市之一。

  一部住房制度的变迁史就是国家改革发展的缩影,一个家庭住房的变迁也是市民在这个城市奋斗的轨迹。当古都洛阳处处焕发新的生机的今天,住房制度改革作为一帧独特的风景,永远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个例一:市长给俺发廉租房的钥匙

  “我们这房子的钥匙可是当年市长亲手交到我手上的。”今年67岁的李晓冬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给孙女织着毛衣。她的老伴寇双魁今年已72岁了,4个儿女成家另住,老两口住在市聋哑学校3号楼65平方米的公房里。谈到15年前的那个春节,他们打开了话匣子。

  寇双魁夫妇育有3儿1女,1993年之前全家6口人住在老城区北大街一间18平方米的土坯瓦房里。屋外只有个两米多宽勉强能称为院子的过道,边上还垒了个鸡窝。寇双魁说,夏天鸡窝上搭个铺盖,也能睡一个人。屋子里除了一个小柜子就剩两张床,晚上必须得撑起第三张床,一家人才能住下。

  “俺那时做梦也不敢想能住上洋灰板房啊!”李老太回忆道,“那一年市里解决了36户像俺这样人家的住房困难,有18户就住这栋楼。都腊月二十几了吧,我们就站在这楼下,张世军市长亲手把房子钥匙送到我们每户人的手里。房子里里外外都是新的,两间屋又大又亮,还有自来水,那个年过得甭提有多美了!”

  寇双魁夫妇所住的是政府专门为住房特困户提供的廉租住房,这一制度到现在仍在实行,让那些买不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居民也能够居有其屋。

  市住房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贾志挺告诉我们,1995年之前,我市房改工作在个别单位施行,虽然一直在努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但没有太大进展,特别是市直管公房和事业单位的自管公房这一块改革步子不大。

  变迁:从“要房时代”到“买房时代”

  1995年1月1日,市政府下达《关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房改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分配方式。是年12月,市政府又出台了《洛阳市出售公有住房暂行办法》等12个房改配套文件,我市房改工作进入了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一位市房改办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听说要房改,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讲,怎么偏偏到了我们这儿房子就得掏钱买了?一些老干部对此也很不理解。房改工作面临重重阻力:人们在观念上接受还需要时间;房改不但涉及老百姓的利益调整,也涉及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稍有不慎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程经梅曾在一拖集团房产处工作过,她说,那时候很多单位在分配福利房时都按职务、工龄、职称论资排辈,其结果就是有些人永远住好房子、新房子,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住旧房子。当时为了争一套住房,人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资料显示,涧西区在我市各城区中人口最多,但其直管公房又最少,老房、危房还占1/3。上面不拨款,从住户那里又收不来钱。最早的公房每平方米租金才几分钱,到1993年提高到0.3元。然而,从这0.3元中扣除投资利息、管理费、利润,再除掉2%的折旧,维修费所剩无几。有些住房因无钱维修,建成没几年,看上去已成了破房。因此,房改,作为遏制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其实施已迫在眉睫。

  房改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起来的。

  当时房改房的价格可概括为“两价五折扣”。“两价”即标准价和成本价。标准价依据职工年平均工资测算,1996年6月30日前,每平方米标准价540元、成本价648元;1996年7月1日后调整为标准价742元、成本价840元。职工购房面积也有规定。标准价购房拥有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可以继承;以成本价购房则拥有全部产权。同时,无论哪种售价都可享受工龄折扣、住房折扣、现住房折扣、一次性付款折扣以及住房调节因素(含地段、层次、朝向、内部设施及公用面积等)折扣,总共算下来,若夫妻双方工龄之和为50年,那么购一套65平方米新建公有住房,一般不会超过1.7万元。到1996年9月,我市绝大多数职工都参加了房改,全市批复出售公房3100余栋、11.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776万余平方米,同时批复集资建房150余万平方米。

  这一时期,我市正从住房实物分配向住房市场化过渡,人们经历着从“要房时代”到“买房时代”的变迁。贾志挺说:“这也是职工住房改善最快的时期,也是房地产事业异军突起之时,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到今天,我市已累计出售公房面积1595.88万平方米,拥有房改住房的住户达到230465户。累计公积金归积达42亿元,已支取公积金14亿元,职工个人购房贷款累计发放15亿元,通过这两项支取,1.3万户职工圆了住房梦。

  个例二:房改让我家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套房

  和千千万万普通市民一样,涧西区于宝兰家的住房“升级”经历,就是我市住房改革的一个缩影。说起房子的话题,她感慨万千。

  于宝兰一家人都在一拖集团上班,1982年她谈对象时,男方家里6口人住在厂里的“多家灶”:3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当年,于宝兰领了结婚证,房子成了最迫切的问题,她只好向单位借了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一层楼有30多家住户,共用卫生间和水管,家家户户在暗而幽深的楼道里做饭。就这房子,后来单位还催还,于宝兰只好又四处觅房。“那时候我已经怀孕7个月,到处找不到房,单位最终又让我住了进去。虽然一个月要交3块钱房租,但总算有个家了!”

  1987年,于宝兰终于分到了“单门独灶”:33平方米,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可是房子面积小,布局也很不合理,进门就是厨房,旁边隔出来个卫生间,剩下的就是一间卧室了。

  “真正住上套房是在1994年,那可是真正的一室一厅啊!”于宝兰激动地说,“虽然只有42平方米,可是一家人住着已经很满意了。很快,我们赶上了一拖集团房改,原价540块钱一平方米,折合后我们每平方米只用掏250块钱,于是1万多块钱就买了下来。先是拿到了80%产权,后来又补交了20%的钱,这套房子就真正属于我们了。”

  目前,于宝兰家的住房已经列入我市国有大型企业住房改造计划,不久的将来,她家将迁入新建的经济适用房。于宝兰说,到时她家就可住上一套崭新的两室两厅,女儿也不用和她挤一间屋子了。

  个例三:从单身宿舍、西晒房到河畔观景房的“三级跳”

  在我市一家金融单位工作的裴女士家的住房变迁,则可以用“三级跳”来形容。

  1993年,裴女士刚参加工作,和另一人同住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一层楼有十来个这样的房间,只有一个卫生间和一个水龙头,爱干净的裴女士只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洗衣服。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那时她连想都不敢想。

  1997年,刚刚组建家庭的裴女士和丈夫赶上了房改的末班车,他们东拼西凑2万多元,在西苑桥附近买到了一套87平方米的房改房。可是拥有了新家的幸福很快就被一系列的烦恼冲淡:周围十分荒凉,草长得一人高,甚至经常有人在那里撵兔子;离单位也远,她每天往返4趟,竟要骑60多公里的自行车。

  1999年,通过论资排辈,她搬到了单位位于唐宫路上的家属院,房子面积大了,离单位也近了许多,但因为住在顶层又是“西晒房”,夏天就像住进了烤箱,而冬天水管经常被冻住。

  裴女士家住房真正“升级”还是在2006年,那一年她家住上了商品房。“一切都比以前好多了——关键是买商品房不用论资排辈,地段呀户型呀楼层呀都是自己挑的。出了小区大门,走十几米就是洛浦公园,我每天都去那里跑步。”裴女士说。 (下转4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