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公读《春秋》
(摄于洛阳关林春秋殿) | |
阅读提示: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人逾百岁,终有一埋。但关公却与众不同,其子孙永享荣光,其精神永被传递。中国人尊崇关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贵贱。英雄结拜,土匪聚反,都讲义气拜关公,并由此形成关公信俗大观:复杂而斑驳,光怪而纷然。
若这样设问:关公与孔子比较起来,谁的粉丝更多?
答案很明确:关公的粉丝更多。无论好人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尊关公。孔子的粉丝,无非来自主流社会,官府衙门和文人层面。关公的粉丝则来自社会各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咸淡江湖,青红帮派,都撅着屁股给关老爷磕头作揖。
关公是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广的一个人,朝野同敬、男女共尊。在中国,能令各行各业都接受的神灵和英雄,非关老爷莫属,这就是关公信俗。
关公的红脸:关公信俗中的第一个鲜明符号
我在关林采访,关林管理处副处长李春敏要为我找个讲解员。我一看只有3个讲解员,还有那么多的游客在等,我说不用了,就“尾随”一个旅游团,“拾着”听了几句。结果听出了个大概:讲解员嘴里的关羽,不是正史上的关公,而是一些传说故事中的关公,是关公信俗的民间版。但这些故事听起来,反比史书上的干巴文字要生动,要丰富。
譬如关公的红脸问题,民间就有三个不同版本。
第一种说法与貂蝉有关。一说关公偷看貂蝉洗澡,结果被貂蝉发现了,关公感到羞愧,从此成了红脸;二说吕布死后,留下宝物两件,一个是赤兔马,一个是美貂蝉。曹操为了笼络关公,把赤兔马和美貂蝉都给了关公。
应该说这两个礼物,对关公都有诱惑力。第一,宝马配英雄,珠联璧合;第二,英雄爱美女,自古而然。于是关公白天和赤兔马操练,晚上和美貂蝉同居。但一天睡到半夜,他端详着貂蝉,硬是从美色中读出“祸水”两字,于是想起大哥刘备,还不知道在哪儿打游击呢,而自己却在这里贪恋美女,真不够义气!于是剑刺貂蝉,被喷了一脸血,从此变成红脸,再也洗不掉。
第二种说法出自清代学者梁章钜,他在《归田琐记》中讲:关羽小时候力气大,经常惹事端,父母把他关在后花园。一晚,听到有老者哭泣,关羽破窗而出,上前询问得知:本县豪强抢夺民女。遂大怒,杀豪强,亡命涿郡。途中遇一条河,就来洗脸,却把脸洗成了枣红色。“面如重枣”
就是这么来的。
这里没有交代,河中究竟有什么东西,竟能把人的脸洗成红色。试想关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河流中自然不会有洗不掉的化学成分,咋会把脸洗成红色呢?若说人群中偶尔发现这种红脸,也是极有可能的,但不会像舞台上关公的脸那样红,我猜想关公的脸有点像“西藏红”,或者比常人的脸红一点,但不会红到“面如重枣”的地步。
现在想来,罗贯中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他写《三国演义》,有的地方写得过于夸张。譬如关公那样的红脸,红到发亮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一些医生也说:若按现代临床看来,一个人的面色过于红,不是红细胞增多症,就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要不就是面部脂溢性皮炎,再就是某种药物中毒了,总之是病态的。
结果你老罗可好:让关羽一出场,就成了一个病人!但把话说回来,我们还得感谢老罗呢,因为他老兄这样一写,便给了我们一个脸谱,好让观众分出忠奸来。老百姓一看:关公的脸是红的,忠臣!曹操的脸是白的,奸臣!一目了然,美丑分明,非常明确,并由此形成关公信俗的第一个符号。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关公是怎样被三教共敬为神的
在中国庙宇文化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关老爷的神像,不但出现在寺庙中,也出现在道观里,有时候还被当成文神,接受儒家弟子的膜拜。正所谓:“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那么,关公是怎样赢得儒生钦敬的呢?要知道那些书生虽然文弱,却很倔强,他们尊崇的是圣人孔子,这是因为他老人家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们尊崇的亚圣人是孟子,这是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有突出贡献。而关羽呢?整天挥着一把大刀,把人家的脑袋,当作标点符号,杀来杀去,任意删节。难道用大刀一个劲儿抹人家的脖子,也能立德、立功、立言吗?
这不是咄咄怪事么,却是为何?
其实关公被儒家承认为神,凭的是皇帝的御批,凭的是一部《春秋》。相传关羽的祖上,教育后代的课本,就是一本《春秋》。从他的祖父关审开始,他家的长条几上,永远都放着这样一本书。
耳濡目染,关羽一生都爱读《春秋》,白天看,晚上看,刮骨疗毒的时候也看,反正是不拿大刀的时候,就拿《春秋》,就像当今的人玩手机,走到哪里都带着。
好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让天下的儒生感动了。加上他身上具备忠、义、仁、勇、礼、智、信,这些儒家的文化元素,竟然在一个武将身上闪闪发光,这还得了?这不是武圣人是什么?足以和文圣人孔子并列了!
其实仔细地去看,关公读了一辈子《春秋》,却连一篇有关《春秋》的论文都没有写,甚至连心得体会都没有留下,权且相信他是用行动来践行《春秋》的,正所谓“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想那儒家的心曲,不过是拿关公读《春秋》做广告,衬托儒学的神圣罢了。
那么佛教呢?咋与关公搞“相关链接”呢?
说起来是因为一个梦,一个和尚的梦。
话说南北朝时期,南陈光大年间,佛教天台宗一位掌门大师,一日游历到湖北当阳,远远看见玉泉山紫云如盖,于是入山寻胜,夜见神人美髯者,自称汉将军关云长,前来要求受戒学佛。于是他就收关羽为徒,让其皈依佛门了。
为了能够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关公特别能战斗的特长,他把关公封为护教迦蓝神,于是关公就成了护法神,进入佛教殿堂。这样子到了唐朝,僧人就把这件事编进佛经了。
还有就是关公与道教的关系。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山西运城盐池水量骤减,产量下降,税收困难,有人认为这是蚩尤作祟,就上报了朝廷。对道教着迷的真宗皇帝,请来张天师作法,又招关公显灵,将蚩尤打败了,盐池水满如故,周匝百里,于是关公与道教拉上了关系。
这件事很荒唐,蚩尤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而关公是东汉末年人,即使是让他俩的灵魂来作战,如此跨越时空也是一出《拉郎配》,很明显这是道徒们编造出来,拉关公入伙的。
但人们却偏偏信这个,在山西,如今还有《关公战蚩尤》这出戏,演员演得如有其事,观众看得十分着迷——就是从北宋开始,关公大踏步走向道教领域,占了一席神位。
关公信俗一经形成,便如菩提之树,有形无形,总在信众心中
关公不但被儒、佛、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了几十次之多,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最后成为万能之神。
第一是战神。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中国少有,世界罕见,当然要被习武者奉为武圣和战神。军士们相信关公可成为自己的保护神,所以民间男儿前往军中服役,都要到关帝庙拜上一拜,沾点关公的灵符来护身。
第二是武财神,又称商界保护神。相传关公年轻时从商,贩卖布匹,精于理财,擅长记账,发明了“日清簿”,这是一种明细账(流水账),清楚地记录一日内大小账目。商家看重关公的精细劲儿,纷纷供奉。
其实今天看来,商家看重的还是关公的那把刀。他的刀自然十分锋利,正好与生意上的求“利”同音,又很有震慑作用,所以商人把关公视为商界保护神。过去的民间年画上,常把关公画为招财纳吉之神,过年时悬挂于中堂以求财运。原因是关公曾被曹操看重,“上马金”,“下马银”,颇有财运。现在我们逛街,还可看到一些商店进门便有关公雕塑,像前燃着香烛,不过,已经是细细的电棒代替了真正的香烛,在那里发着悠悠的光。
第三是文教之神。关公不仅义薄云天,而且能文能武,儒家以其喜读《春秋》,称其为“文衡帝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帝君”,是读书人的保护神,专掌求学考试事务。
第四是医药神。旧时民众迷信,认为生病和不幸,多因鬼怪神魔作祟。而关公神勇,鬼神皆惧,又兼着“伏魔大帝”职称,所以人们驱魔治病,都依赖关公。因此关帝庙中设有药签,关公俨然是一位心理医生了。
第五是行业神。剃头匠奉关公为祖师爷(同时还奉罗公为祖师爷)。关羽生前没剃过头啊,咋就变成剃头匠的祖师爷了呢?想来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而已:“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你看看,剃头铺的这副对联,其威风和口气多么像关羽。
这样不免使人担惊受怕,试想他手上的大刀,又快又利,战场上砍人家的头,就像切西瓜一样。让他做剃头行的祖师爷,咋想都觉得瘆!他应是砍头行的祖师爷才对。
香烛业,也奉关公为祖师爷,所据是关公晚上看《春秋》,点的是蜡烛,秉烛达旦,不离蜡烛,于是他便是香烛业的祖师爷了。这多少有些牵强,他要是借着月光读呢?岂不就是月亮神了?此外,他还是银钱业、典当业、描金业、皮革业、酱园业、糕点业、命相业的祖师爷。
你该说他咋恁能哩?那么多行业都信他!民间信俗就是这样,信谁就是谁,认准就烧香,趴下就磕头,逮住了就不松口,这就是民间信俗的执著意味。关公信俗,一经形成,便如菩提之树,有形无形,总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各界都敬关公,村村镇镇皆有关庙,南极岭表,北达寒垣,但凡儿童妇女,无不知晓关公。
按说到了近现代之后,“德先生”和“赛先生”进来了,人们对关公的热度该降温了吧。其实不然,中国人对关公的崇拜有增无减,尤其港、澳、台同胞,祭祀关公热潮如旧。关公信俗还蔓延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近年来,随着旅居海外的华人增多,关公信俗遍布全球。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直到2000年,印度还在兴建大型关公公园。
——当时义勇倾三国,如今祀庙遍九州!
但庙宇再多,也只是平台。那么关公的精神内核,到底怎样在关公信俗中体现呢?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