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兵王英军的采访,完全是计划外的。
今年4月,适逢洛阳解放60周年,晚报时政采访部提前作出了周密的采访计划。列入我们采访名单的都是曾经参加过洛阳战役的老兵,而在制订采访计划时,还没有人知道来自山西的老兵王英军。
4月5日,星期六,我突然接到“兵妈妈”乔文娟的电话,说有个当年的老兵只身从山西来洛阳了,她正陪着老兵在周公庙游玩,老兵转完可能很快就要走了。因为参与洛阳战役的老兵都由市政府统一接待,而这个老兵是自己闻讯来洛的,洛阳有啥他放不下的东西?他的背后一定有故事!
接到电话时我在南昌路,因为怕与老兵失之交臂,我打车直奔周公庙。
见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兵时,他穿着灰绿色的旧“军装”,脸上刻满沧桑。果然,这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老人:他原名王三畏,年少时被迫给日军挖过战壕,在中条山修过公路。因为家中无法生活,他只身到了西安。1947年,他参加了国民党青年军,当年8月被分配到206师6团,为国民党守洛阳。1948年3月9日,陈赓大将率领的四纵打下洛阳后,下去视察时给王三畏改名王英军,从此王英军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参加了淮海战役等,并光荣负伤。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黄继光在一个营,并目睹了黄继光的牺牲经过。
老人一直流着眼泪述说四纵攻占周公庙时国民党军队溃败的场面,并表示仍清楚地记得四纵的一位副团长在周公庙前牺牲的情景。
这段回忆,对老人来说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心结,而这里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拐点。
我从老人的泪水和几乎扭曲的脸庞上读懂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悲伤:没受到切肤之痛的人们,往往可以把战争当作很好的谈资,但对那些最有资格谈论的人、那些曾经参与战争的战士而言,战争是一个再沉重不过的话题,他们反倒更乐意谈论别的,就是不谈战斗——谁愿意谈论自己的生死和鲜血呢?更何况这是一段百感交集的经历。
敢于直面这一切的,也许只有老兵吧!
4月6日,我采访王英军老人的稿子《陈赓为我改名字》刊发在晚报“纪念洛阳解放60周年”专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