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8版:百姓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不妨暂时贮藏以旺补淡
两番熊市 基市大不同
国内金价全线下跌
广告
新发240亿元记账式国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两番熊市 基市大不同
记者 刘黄周 见习记者 李砺瑾
  虽然中国的基金业已发展了10年,但真正的开放式基金是在2001年正式步入普通民众视野的。在这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民们既享受过基金分红带来的财富盛宴,也体味过跌破面值后的辛酸和无奈。近日,记者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的3位资深理财经理张晓宾、谢科、任丽丽进行了交流,通过他们探寻了近两次熊市中基金市场的不同。

  两番熊市,基民变化大

  实际上,这两年基金对很多基民来说,都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而在上一次熊市时,基民们同样对基金认识不多。

  2001年到2005年的熊市时,绝大多数基民是把基金作为一种存款方式进行投资,且投资金额较小。当时一个基金的募集额度是几亿元,且发行数量不大,真正参与基金投资的人只是少部分。而此轮熊市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民队伍几乎延伸至社会的各阶层,投资者的涉入金额更是大得惊人,一个普通家庭投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都不鲜见。

  上一轮熊市中,不同的基民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基民无法忍受投资缩水的煎熬,选择斩仓离场;有的基民在基市刚刚回暖就保本离场;而有的基民却坚定地选择了长期持有,从而分享了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高收益。如今,庞大的基民群体虽然选择了“冬眠”,但仍在密切关注着经济的变化,就连卖牛肉汤的师傅也在讨论美国次贷危机。正是基于此,不少基民在基金净值严重缩水之后通过“补仓”来降低成本,且抄底者前赴后继。

  收益预期方面,两轮熊市基民的差距也很大。由于当时对基金认识尚浅,上次熊市中更多的人在被套之后有“上当”的心理,再加上没有享受过牛市的盛宴,因此预期也变得非常低,“能捞回本”是普遍心态。而现在众多基民因仍对一两年前的牛市印象深刻,仍保持着“10%~20%”的预期收益要求。

  整个行业都在成长

  重回熊市,基金公司和银行——这两个和基金密切相关的从业者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01年9月,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我国第一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开放式基金首次开始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募集。当时,就连银行工作人员也对其了解甚少,只是尝试着将其作为一种理财品种介绍给客户,基金办理业务也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样。

  如今,经历了去年排队购买基金的火爆之后,银行又恢复了原来的沉寂。但是,这并不表示基金远离了投资者的目光,除了网上操作的人,更多的人则是在等待市场真正好转,或许到时候会再试一把。

  2006年之前,基金经理这一职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可现在虽然是熊市,虽然他们不再风风火火,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依然有着大批的追随者。

  有伤痕,也有收获

  既然都是熊市,基金市场的熊态自然如出一辙:净值迭创新低,发行一天比一天冷清,净申购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同的是,基民的心情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轮熊市中基民承受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上一轮熊市,毕竟当时的基民数量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管理人的心情也经历了巨大的落差:上轮熊市,他们生不逢时,没搭上大牛市的顺风车;这次又在赚得盆满钵丰之后,几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他们承受着广大基民的质疑和期待,身上的担子确实不轻,仅从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的多次易位就可见一斑。

  伤痕累累的同时,广大基民们还是从中收获了不少,至少已经懂得什么是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至少已经体会到基金投资也有风险,认识到高收益同样伴随着高风险;至少已经明白眼下虽处熊市,但牛市终究还会到来,怨天尤人不是办法,一蹶不振更不应该。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