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龙庙庙门残墙。 | |
今日村名:龙涧村
地方状况:龙涧村位于铁门镇中部,东邻云顶村,西接蔡东村,南临庙头村,北连崔家庄村。人口1286人,耕地面积848亩,7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耕地以丘陵地为主,防旱能力差。森林覆盖率32%,村民收入以劳务经济为主。
村名由来:因该村原有九龙潭,其水流入涧河,这条河被称为龙涧河,村名由此而来。但有碑文记载,该村在明末名为“见龙村”。
九龙爷与九龙潭
龙涧村村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段残墙,残墙上有一首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诗:“此间无处不宜人,水际山中富风月……”。龙涧村,一个因水而得名的村庄,现在只剩下干涸的河道和残墙。
村里的老人们仍然十分怀念1993年以前的时光,因为那时村里的九龙潭还没有干涸。有陌生人问起村名的来历,他们总会绘声绘色地讲起一段关于九龙潭和九龙爷的传说。
说是在很久以前,陈村有姑嫂二人关系非常好,小姑子还没有出嫁,经常跟着嫂子做家务。一天,她们一起到河边洗衣服,见到河里漂来一个又大又红的蜜桃。嫂子非常疼爱小姑子,就把桃子让给小姑子吃。小姑子吃了桃子以后没多久,发现肚子一天天变大了——她怀孕了!
未婚的姑娘竟然怀孕了,这还得了!家里的老人气坏了,非要杀了小姑子不可。嫂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坏了:小姑子天天跟自己在一起,是不可能做什么伤风败俗的事儿的。她悄悄地把小姑子藏到现在宜阳县铁索沟附近,隔一段时间给小姑子送一些吃的。
到了“预产期”,嫂子又给小姑子送吃的,正巧遇见小姑子生产,只见铁索沟附近风雷色变,小姑子竟然一连生下九条小龙,前八条龙出生后当即腾空而去,眼见第九条龙也要驾雾飞走,嫂子急了:小姑子“未婚生子”,显然是嫁不出去了,现在“孩子们”都跑了,以后谁来养活她?顾不得害怕,嫂子一把抓住了“老九”。就这样,第九条小龙就留下来了。
“老九”长大后,幻化成人形,四处行侠除恶。一天,他游历到现在的龙涧村附近,见到这里有一个黑龙潭,潭里有一女妖作怪,附近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老九”就与妖怪大战三天三夜,最终制服了妖怪。
为了纪念“老九”,这里的黑龙潭就被改名为九龙潭,“老九”被附近的人们尊称为“九龙爷”,人们在潭边盖起了“九龙庙”来纪念他。
九龙潭与九龙庙
说起九龙潭,那也是相当神奇。今年69岁的高永正说,九龙潭还没有干涸时,面积并不大,但奇的是潭底涌出的水量奇大,而且在九龙庙以下500米之内,到处是泉眼,较大的泉眼有大龙潭、小龙潭等,这些泉眼就是龙涧河的源头。1956年,洛阳水泥厂在此建厂时,曾进行过地质勘测,当时仅测量大龙潭以上30米的出水量,就达到每秒0.248立方米,约为“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的五分之一,但这仅仅是九龙潭一个大泉眼的流量。
高永正认为,九龙潭的流量其实是要大过趵突泉的,因为九龙潭形成的龙涧河并没有其他支流,龙涧河向南流入涧河,两岸形成了十八盘水磨,蔚为壮观。河两岸村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灌溉用水,也全部来自龙涧河。
九龙潭的水质非常好,四季恒温。灵山秀水出奇瑞,在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3年),这里就出了一件奇事:一个叫谢彦的农夫,早晨到九龙潭边取水,发现一只大蟾蜍蹲在岸边“望日”,这只蟾蜍背上还长了一株芝草,“长三寸,凡十五叶,岁寒不凋”。因为蟾蜍是月的象征,其望日的举动,简直就是“日月合璧之像”。谢彦立刻把这件奇事报告给河南张太守,太守报告给了朝廷,最后被宋朝文人写成《万岁蟾蜍记》,收录进了《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而到了明朝崇祯年间,皇帝竟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说九龙潭有“真龙出现”,敕封“见龙村”的九龙爷为“九龙尊神”!这道诏书被勒石成碑,镶嵌在九龙庙庙门南侧的墙壁上。
九龙潭距离古时候洛阳与西安的官道不过2公里左右,因此引来了无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前来赏景。最有名的访客当数武则天,她还留下了一首《同公主游九龙潭》,描写了九龙潭的胜景:“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山家赏,唯有风入松。”除了武则天,颜真卿等名家也都在此留下过墨宝。
有了美景,有了人气,就会出现奇观,九龙庙就是九龙潭边的奇观。
庙里存留的明嘉靖年间碑,言九龙庙不知道何年所建,足见其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说,解放初期,九龙庙周边到处是两三人合抱的古树,当时建学校砍伐了一棵古树,用这棵古树为整个学校做齐了一套桌凳,另外还做了三张椅子和一张床。那时,一名姓崔的老师曾经架着梯子爬上九龙庙前两通4米多高的古碑查看,证实这是隋朝的古碑。可惜所有的古树和这两通碑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更奇的是,这座道教的庙,至今还留有残缺的佛教经幢!因此村里的老人们推测,这座庙最早应当建于南北朝佛教兴盛时期,盛于隋唐,后来佛教衰败,这里成了道教庙观。
九龙庙与龙涧河
九龙庙的古迹多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被损毁,现在只剩下庙门东月台的一段残墙和许多残缺的断碑。九龙庙的原正大殿,现在也成了龙涧小学的所在地,这些断碑和残缺的佛教经幢,都存于该小学中。
但高永正仍清楚地记得他小时候九龙庙的宏大规模:前门正对九龙潭,门口有二十一级青石台阶。庙门左侧是月台,正上方是大戏楼,走进庙门就是正大殿,供奉着4米多高、红脸绿袍的九龙爷,大殿两侧的柱子上,盘着几条泥塑的张牙舞爪的巨龙,大殿两侧还有许多壁画。后殿依次供奉着九龙圣母、关老爷等,两侧廊坊则存放着历代存留下来的记事碑和功德碑。
九龙庙的香火极盛。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每年逢阴历正月十九、九月十九,九龙庙雷打不动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会期三天,远至偃师、临汝的人都来赶会。
每到会期,都有一台大戏助兴,戏资由受益的龙涧河十八盘水磨的主人出,正大殿里还有无数的信徒唱经,三天三夜,唱经声不绝,内容多是给九龙爷歌功颂德。
另有要祈雨的时候,也要临时起会,要求雨的村子出十二个人抬着九龙爷及其銮驾、铁炮开道,九龙圣母跟在后面,落銮时,多有甘霖降下,特别灵验。如果祈雨成功,祈雨的村子少不得还要唱台戏,给九龙爷还愿,戏资当然是由还愿者出。
从这些民俗不难看出,豫西经常大旱,而龙在中国神话中又专门负责兴云布雨,九龙庙的香火旺盛就不足为怪了。在雨水并不充沛的新安,龙涧河周围的种种传说、民俗,无不都是围绕水展开的。
在现存的比较完整的石碑中,就有一块“平龙涧河争水碑”,记录了一场龙涧河附近村民争水的官司。这起案件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新安大旱,庙头北牌附生邓震等人在小龙潭引水开挖新渠,引起羊义、辛省两牌的激烈反对,因为此前各牌都已经约定:“不在此牌不得用此水”。最终,新安县令判决,“将私挖未成渠道,立即照旧填塞”。为了不再有争水之事,这个县令特意将争水经过与判决情况铭刻在石碑上,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