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椭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这篇文字清丽的《灰椋鸟》,曾入选一些小学语文教材。昨日清晨,我们也有幸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东区欣赏到这一幕万鸟齐飞的景象。
昨日6时40分,天还没亮。走在该院的航空路上,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梢上零星的鸟鸣声就会传入你的耳中。几分钟后,叽叽喳喳的声音越来越大,整条航空路顿时被鸟儿欢乐的叫声所笼罩。
鸟类爱好者王光复师傅住在路旁一栋高层建筑的7楼。最近几天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守候在南侧的窗前,做“万鸟腾空”这部“精彩影片”的忠实观众。
6时47分,四五十只灰椋鸟在树梢上方划了个椭圆。在它们起飞的地方,黄色的枯叶中夹杂着点点黑色的“小精灵”。
6时52分,一支由数百只灰椋鸟组成的小分队率先起飞,紧接着另外几支栖息在其他法桐树上的小分队也跟上“队伍”。霎时间,近万只灰椋鸟齐飞,如同一块带有黑色花纹的丝绸,突然被风从树梢上扯下来一般。只见这块“丝绸”在家属区的建筑间盘旋、飘荡,随即慢慢地向南移动,直至消失在橙红色的朝霞中。
近万只灰椋鸟起飞的整个过程不过几十秒的时间,航空路上空再度恢复宁静。这一切如同一场大戏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甚至没有留下时间让你细细品味那壮观的景象。
“鸟儿少了,少了有快一半儿。”回过神后,王光复师傅不禁嗟叹道。就在之前一天,他得知有人嫌鸟儿的“合唱”太吵,影响休息,采用放炮的办法试图将这些灰椋鸟赶走。
“这儿的人嫌弃它们,它们就会飞到其他地方;但如果其他地方的人也不欢迎它们,也想把它们赶走,它们会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以后或许就不会再到洛阳作客了。”王光复师傅的眼神有些暗淡,“如果那些灰椋鸟真的不再来了,人们坐在家中聆听鸟儿歌唱的惬意体验,恐怕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相关链接
灰椋鸟,别名杜丽雀、高粱头、假画眉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23厘米~25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迁徙经过河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虫害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灰椋鸟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