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改革开放30年 大型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张海:书坛领袖 大笔如椽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洛阳风云人物”备选24
张海:书坛领袖 大笔如椽
本报记者 陈旭照 文/图
  核心提示  

  张海,1941年9月生,河南偃师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张海四体皆精,以隶书、行草为最著。曾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其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新文艺大系》、《现代书法选》、《古今书法选》、日本《临书大系》等百余种作品集,国内博物馆、碑林多有收藏、刻石,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增广汉隶辩异歌》等。

  张海是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杰出的书法组织家、活动家,在他的带领下,原本在书法界失去话语权的河南一跃而成为全国书法的排头兵。他掌管中国书协门户近三年,中书协在组织和创作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写河南书法史和当代书法史,张海都是一个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  

  11月25日上午的北京,阳光灿烂得让人有身处春天的错觉。在永安东里张海的寓所,这位面目清癯的中国书协主席侃侃而谈(如图),语调平静,条理分明。但从这外在的平静沉着中,你分明又能感受到他内心对书法的一腔炽热的爱。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他:“表面平静,内心却异常丰富,血脉里涌动着翻江倒海的生命意绪。”

  “我也要写这么好的毛笔字!”

  童年的张海和别的小朋友一样,都有自己的爱好,只不过他的爱好是写毛笔字罢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总是这样总结自己踏上书法之路的缘起。每到春节,学校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都要给乡亲们写对联,赢得乡亲们由衷的敬重,这让小小的张海很羡慕:“我也要写这么好的毛笔字!”

  这种模糊的追求让张海对写大字情有独钟。到了小学四年级,他写大字已经崭露头脚了。那一年,知识青年下乡到他们村,村里要写欢迎标语,可是会写大字的老师不在,怎么办呢?“让张海写吧,他的字写得不错。”有人提议。于是,这个农村娃掂起了毛笔,写出的标语贴到校里校外,乡亲们都夸“东街老张家的孩子写得真好”。张海听了这话,心里像吃了甘蔗一样,甜滋滋的。

  这种褒奖加深了张海对书法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变成了一种执着的追求。

  1960年,上完高二的张海提前参加高考,被新乡师专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安阳一所小学教书。不到一年,他就因突出的书法造诣和组织才能被调到了安阳市总工会工作。一年后,他又被调到安阳市委宣传部,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从事书法组织工作,一直到1980年调到省里。

  在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张海的主要任务是写标语、办展览。一个展览有大标题、小标题、正文,为了美观,大小标题和正文要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这也为他以后的“四体皆能”打下了基础。

  这段时间,张海临碑摹帖,苦练书法。1974年,他有了到北京荣宝斋学习装裱的机会。荣宝斋大名鼎鼎,书画名家都喜欢把自己的作品送到那里装裱。到那里工作,简直就像进了一座宝山,入宝山怎么能空手而返呢!年轻的张海欣喜若狂,如饥似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白天一边跟着老师学装裱,一边揣摩名家的字,晚上回到住处刻苦临摹。

  工作之余,张海还好到琉璃厂的古旧书店转转,专淘古今名家字帖,回去当作不开口的老师。他在这方面花费太大,以致于学习结束回家时,除了一张车票,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张海这次到北京学习,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1974年,河南省举办第一届书法美术摄影展,在入选的45件书法作品中,他就占了两件。

  领军河南书坛,打造书法强省

  有评论家称,河南书法的当代发展史就是张海艺术人生的奋斗史,是张海书就的一幅最宏大的作品。让我们以时间为序,来看一看张海是如何写就这幅平生最得意之作的。

  1980年5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张海被调入省书协。此前的河南书法状况如何呢?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河南入选作品只占全国的1/40,位于中下游。

  张海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足以列入河南乃至中国书法史的一系列大事件依次发生。

  1984年元宵节期间,河南书协举办首届“中原书法大赛”,开了书法家节日汇聚一堂挥毫泼墨的先例。

  1985年,河南书协主办了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书法展览”,参加人员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收到作品3万件,入选1000多件,国内外重要书法家都拿出了精品。当时有报刊评论此次大赛是“国际书法界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

  1986年10月,张海组织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120件书法精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中外书法界。

  1987年9月,有4个书法界的盛会同时在郑州举行: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新十年书法论辩会、首届书法“龙门奖”颁奖大会、河南书法函授院师生交流大会,总指挥就是张海,他坐帐中军,运筹帷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后4年的时间里,在张海的提议下,一套百人集的“墨海弄潮系列丛书”出版,一次推出了100位河南优秀书家,被评为“河南书协成立10年来具有重要意义的超大型活动”。

  河南书协还办了书法函授院,张海亲任院长,为当代书坛培养了很多中坚力量。

  张海的苦心没有白费,河南的书法创作迈出了大步。在1989年第四届全国书展中,河南入选作品和获奖者均为全国第一。此后一直到今天,在全国性大赛大展中,河南入选、获奖量均名列前茅。河南又夺回了丧失已久的书法话语权,成了名副其实的书法大省、书法强省。

  2005年12月1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在这次大会上,64岁的张海高票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从领军河南书坛到掌门中国书协,舞台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但张海毫无畏惧,大手笔频出,组织“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改革调整书协机构、组织中国书法环球行、大抓书法理论创作、提议成立中国书法发展基金会……中书协正在朝着“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目标扎扎实实地迈进。

  “洛阳书法界应有自己的‘马金凤’”

  “洛阳的书法,各级领导比较重视,队伍也有了,基础也不错,但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全省排不到前头,跟郑州、开封甚至商丘都没法比。”作为洛阳人,家乡的书法状况一直备受张海的关注。

  “洛阳的书法现状跟这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十三朝古都的身份不相匹配,跟洛阳在中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地位也不相配。”张海希望洛阳书法界奋起直追,不能光吃老本,“古代文明不能代表现代文明,不能坐吃山空。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要改变现状,关键是要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跟其他行业一样,必须有过硬的品牌。“一个代表人物,就像一个著名品牌,其影响和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张海语重心长,“如果洛阳的书法界能多出几个‘马金凤’,那该多好!”

  谈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书法,张海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开放成就了他,他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收获。“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现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是最好的时代,是最应该有作为的时代。”他连用了两个问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你说有什么来制约艺术家创作精品啊?没有!你现在还不出东西,跟谁都说不过去。”“你说有哪些条件影响你的创作?没有!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没有沉下去,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我将为跳过‘1厘米’努力终生”

  张海是一个书法活动家,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有目共睹,让多少人望“海”兴叹,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一条河,波涛千里,令人望而兴叹,不可度量。”

  张海所精的隶、草、行、篆“四体”中,尤以隶书和行草为最。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草隶:仿佛有一股汹涌波涛以澎湃之势扑面而来,他运笔之快,仿佛迅雷不及掩耳,呼之而来,挥之即去。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行草:线条凝练净化,如行云流水,山泉潺潺,万物竞秀,生机盎然,给人一种安祥喜瑞之感。

  虽然取得了如此成就,得到了如此褒扬,但在书法的道路上,张海依然是一个勤奋的跋涉者。

  在中国书法界,张海的“一厘米理论”广为流传。

  “假如一个跳高运动员,他的记录是2.40米,我要破这个记录,不是要求我跳4.80米,而是提高1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纪录。书法艺术同理,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我这数十年来,潜心于汉碑简牍中,就是想跳出这1厘米的高度。”

  张海时时刻刻都在为这艰难的“1厘米”努力着,虽然年过六旬,事务繁杂,精力渐衰,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每天都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练书法和创作,经常“起五更搭黄昏,写的废纸也比以前多得多了”。

  “这1厘米,目前我还在跳的过程中,已经起步了,但还没到终点。这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我希望在我百年之后,业内人士能这样说:‘张海跳过了1厘米’,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