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父亲结婚后,想学门手艺,就在同村一个老补锅匠那儿当了学徒,开始了他的补锅生涯。
那时,补锅是门穷手艺,挣的都是零钱,但父亲还是坚持着做了下来——多少挣点小钱,也好补贴家用。
农闲时,父亲挑着补锅担子出门,沿街吆喝:“补铁锅、补脸盆、补瓷缸子……”到了一个村子,父亲找一块开阔的地方停下来,先在周围吆喝一番,把要补东西的人都集中到一处来。炉子点起来后,老乡们把要补的锅碗瓢盆拿了过来,铁的用铜补,铝的和瓷的用锡焊。修补完后,父亲总要嘱咐人家以后小心用云云。
那时,我最开心的就是傍晚时在门口等父亲挑着担子归来。晚饭前,父亲会坐下来数钱,一枚枚的硬币一张张的纸币,哪天父亲高兴了,会给我三五分钱,我顿时便有了富翁的感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需要补锅的越来越少,父亲开始考虑换手艺。一个老乡在外面学会了修雨伞,农闲时到城里修,挣钱不少。父亲跟着看了几次,自己琢磨琢磨,就跑到城里的伞厂买了些零件干起来了,补锅时的担子换成了装零件的工具包。
每到农闲时,父亲就出去跑,多是江浙沪一带,有时一个月有时两个月。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天能净挣20多元,家里的经济因此好多了。
2000年以后,我和姐姐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里以前漏水的小土屋也换成了宽敞的二层楼。父亲日渐苍老,在家人的劝告下,于去年光荣退休,开始了钓鱼、下棋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