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陆浑不墨千秋画
伊水无弦万古琴
怨声载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地名探源
陆浑不墨千秋画
伊水无弦万古琴
记者 陈运团 特约记者 罗孝民 文/图
商汤陵  陆浑水库景色。
  今日地名:陆浑

  地方状况:陆浑村是嵩县田湖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洛阳通往南部山区的咽喉要冲,东临伊河,北接焦涧川,西、南两方为连绵不绝的陆浑岭,著名的陆浑水库大坝就是依托村南伊河三阙之一的“陆浑口”而建。该村北距洛阳市区60余公里,南距嵩县县城约15公里,现有人口715人。

  村名由来: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诱迫西北少数民族陆浑戎,东迁至伊河中上游的偏远地区,这里于是成为陆浑戎的聚居地。汉代,朝廷又在这里设置陆浑县。该村由此而得名“陆浑”,历史悠久。

  陆浑戎之迁居地

  陆浑,是中国诸多典籍中频频提及的一个著名地方。查看它的范围,远不止现在一个陆浑村这样狭小,而是包含了北起伊川县城、南至嵩县蛮峪岭的伊河两岸广大地区,纵深约50公里。

  这里群山峻拔,河流蜿蜒,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远古时期,即有伊国之称;尧、舜时曾被叫做伊侯国、伊川国;夏时为伊阙地;在商代,这里又被称为“有莘之野”,亦名空桑。相传,被誉为“夏商周第一贤相”的伊尹,就出生于此。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方都得到开发,但相对于发达的华夏地区,由少数民族控制的偏远地区仍十分落后,他们基本上不事耕种,以游牧为业,披长发,穿兽皮,野蛮剽悍,经常骚扰侵袭周边国家,大肆劫掠财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往洛邑(今洛阳),东迁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史料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为了扩大各自在河洛地区的领土,同时抵御南方强大的楚国的北进,将祸水引向周天子脚下,驱使生活在瓜州(今甘肃敦煌附近)的少数民族陆浑戎长途跋涉,迁到了伊河中上游一带。当时,这里虽然离周王朝京畿不远,但仍是一片未加开垦的蛮荒之地,史书描述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并且已有扬据、泉皋、伊洛之戎等少数民族在此生活。陆浑戎迁居到这里后,历尽艰辛才站稳脚跟,得以生存。

  公元前624年,楚庄王为了实施北扩计划,出动大军,决定剿灭陆浑戎这一重大障碍。陆浑戎生性剽悍,擅长骑射,但由于不懂征战兵法,结果被打得大败。楚军长驱直入,一直进击到洛河之滨,随即还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试图以武力威吓周天子,迫使其分割天下。

  眼见大兵压境,洛邑城内周王室上下惊恐不已。这时,素有贤德的周大夫王孙满站了出来,请求以慰劳楚王的名义前往楚军大营,观其动静虚实。楚庄王非常骄横,见周天子使者到来,也不降阶相迎,还不怀好意地问:“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一听楚王竟然打探这一标志着天子尊严的国家重器的情况,知其有灭周之心,于是义正词严地答复:“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于天。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闻此,大为震惊,没想到周天子还有这样的人才和气势,于是挥师而退。这便是“问鼎中原”典故的由来。

  由于被楚国攻占,陆浑戎后来与楚国交往甚密,还不断侵犯晋国。公元前525年,晋国决定铲除陆浑戎。这年农历九月,晋国命令将军荀吴率军渡黄河南下,抵达陆浑戎境界后,首先宣扬此行是要到三涂(山名,在今嵩县县城西南)举办祭祀活动,陆浑戎族人不知是计,放松了警惕。随后,荀吴指挥大军突然发动攻击,迅速消灭了陆浑戎。从此,陆浑戎一蹶不振,流亡于各地,渐渐消亡。

  景色秀丽天下奇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的巨大发展,曾经的蛮荒之地早已被开发成为一方沃土。这里的山野乡间,虽然偶尔还能看到一些身披长发,据说为陆浑戎后裔的人,但绝大多数的居民都耕田植桑,知书达理,怡然自得。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陆浑县,属弘农郡管辖,治所就在今天的陆浑村。

  隋代初期,这里改置伊州,大业年间,则又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管辖。唐代,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属河南府。宋绍光九年(公元1139年),这里被升为顺州,金统治时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取县名为嵩县,沿用至今。

  陆浑自古山川形胜,堪称一幅秀丽的画卷。嵩县自古有八大景,占据首位的就与陆浑有关,名曰“陆浑春晓”。原来,陆浑附近的山岩、墙垣上自古长满了迎春花,每年花开之时,恰巧就是农历的立春之日,不早不晚,年年如此,引得四方人士前来争睹春色,人称“陆浑春晓天下奇”。

  除了花,陆浑的水也妙不可言。过去,在陆浑村附近数十里的山涧中,伊河水流湍急,曲曲折折,秋夜静听,水声铮铮如同琴韵。最奇的是,这水声还能预告翌日的天气情况:声在上游,翌日比晴;声在中游,翌日比阴;声在下游,则翌日一定下雨。为此,古人还特别撰写了一副楹联,表达对伊水秋声的喜爱:“陆浑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

  因为拥有美丽的景致,再加上与古都洛阳近在咫尺,陆浑自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特别是唐宋时期,宋之问、李白、杜甫、岑参、韩愈、邵雍、程颐、欧阳修等历史名人,或定居于此,或筑寓于此,或讲学于此,或遨游于此,吟诗作文,尽情快意。

  就拿唐代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来说,由于极受武则天恩宠,享尽了洛阳城内的荣华富贵,但他对陆浑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在这里,他建筑别墅,纵情山水之间,留下了《初到陆浑山庄》、《陆浑山庄》、《游陆浑南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里,他的精神得到了彻底放松,正如他在《寒食还陆浑别业》一诗中所写的:“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万众一心建水库

  如今,陆浑村附近最美丽的景致当数陆浑水库。它东望九皋浮云,南眺七峰叠翠,水面达4万余亩,湖光山色、碧波荡漾,被人誉为“豫西明珠”。

  陆浑水库大坝所处的“陆浑口”,距离陆浑村仅有数百米。说起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的付铁流、温振立等老人记忆犹新。

  过去,伊河经常泛滥成灾,居住在平川的百姓十年九淹,生命财产深受危害。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南部伊河两岸的群众都梦想着征服这条巨龙,让它造福于民。为此,大家曾经自发组织起来修筑水利工程,几上几下,历尽艰辛。

  1959年年底,经过河南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精心设计,陆浑水库工程建设在陆浑村正式动工,由洛阳地区南部受益的偃师、伊川、嵩县、宜阳、临汝、汝阳等县共同出资、出工修建。

  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艰苦阶段,大伙吃的是大食堂。来自各地的建设者按军事化编制,一切行动听指挥,展开一场战天斗地治伊河、波澜壮阔起平湖的大会战。机械非常有限,大伙就人工挖土、运土,昼夜不停;房屋数量少,大伙就在附近的山上挖窑洞、搭草棚,不畏寒暑;食物供给不上,大伙就采野果、挖野菜充饥,干劲不减。

  经过十万建设大军的连续奋战,到1965年8月,陆浑水库终于竣工,成为一座以防洪为主,集灌溉、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工程。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