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爱“逛”。
而且,女人越逛心越野,越逛路越远。无论是小街还是商场,只要入了女人的“法眼”,那她就迈不动步,必要逛一逛。
所以,女人爱上旅游,那是有渊源的。
现在,咱就让三位女性说说,这30年里,女人的逛法有啥不一样。
翟曼红:
见证洛阳女性旅游变迁
“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旅游基本没啥特色。”洛阳中国国际旅行社国内部经理翟曼红,是洛阳旅游界的“老人”了,可让她说说30年前的洛阳女性旅游,她还是面露难色。
出差游、接待游,成为旅游雏形
“30年前,别说在洛阳,就是在全国,国内游的发展也不是很好。”翟曼红说,我国的旅游业和欧洲国家不同,是先有入境游才有出境游。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条件落后,在生活必需品还很紧张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进行“奢侈”的旅游,女性出游比例就更小。
“如果趁出差机会顺便游一些景点,就算是‘旅游’了。”翟曼红说。
旅游条件:从“自带干粮”到“三星级”标准
翟曼红说,上世纪90年代末,旅行社才对国内游进行等级设计,大致有三等:1.经济型:坐火车硬座,自带干粮,住4人以上的多人间。2.标准型:坐空调卧铺车,住标准间。3.豪华型:往返直接乘坐飞机,住宿在三星级以上酒店。“当然,绝大多数人选择前两种旅游方式,后一种很少有人问津。”她说。
“如今不同了,人们出游基本放弃经济型游,有1/3的游客直接要求‘双飞’豪华游。”翟曼红说。
女性旅游,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出游装备上。过去女人出门不舍得穿好衣服,都拣破旧的衣服穿。如今女人出游,随身物品非常齐全:摄像机、照相机、名牌运动装、防晒化妆品……大大的旅行包让女性出游时“威风凛凛”。
女人旅游之目的:五花八门
以前女性出游目的简单,就是追求“到此一游”。如今她们出游,目的可谓五花八门。
目的之一:减压放松。女性出游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少看了一个景点和导游吵架,现在她们追求“旅速游缓”,宁愿多掏钱也不愿在路上耗费时间,省下的时间在海边享受日光浴。
目的之二:带孩子长见识。以寒暑假最为集中,女人们一掷千金,只为让那个小人儿见见世面、愉悦身心。
目的之三:购物。到一个城市,不看景点便直奔商场,旅游完毕,满载而归,女人们心满意足。
目的之四:整容。去年春节,国旅曾经推出韩国美容游,颇受欢迎。女人旅游一圈回来更添风情,何乐而不为?翟曼红说,这类高端消费旅游,逐渐受到女性的青睐。
当然,女性游还有其他方式,比如“驴友”探险游等。女人们自己上网设定路线,不再跟着旅行团到处走。
“三八”节,单位会奖励女职工集体出游;儿女孝顺,会给老妈老爸报名参加夕阳游……看来,女人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调养身心的方式。
张丽华:
两次进藏的七旬老太
若非她亲口告诉我,我绝不相信眼前这位身穿墨绿色针织衫、蓝色牛仔裤、精神面貌极佳的女人,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哈哈,我是沉迷于山水,而不知老之将至。”女教授张丽华很幽默。
30年前回娘家,半道拐弯为“旅游”
张丽华的娘家在哈尔滨,婆家在北京,所以,她婚后每年至少要探亲两次。“我们趁在路上转车的机会,顺便抽出一天或半天时间,拐到附近景点浏览一下,权当旅游。”张丽华说。
这些浅尝辄止的“浏览”,怎能让爱玩的张丽华满足呢?可是没办法,经济条件限制了她,没有钱,何谈旅游?而且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也把她紧紧地拴住了。
单位奖励先进职工“疗养”,“名正言顺”出去转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丽华所在单位开始奖励职工外出“疗养”,让劳动模范和年龄在45岁以上的职工到外地疗养。她回忆道:“单位出车把人拉到某个疗养院就不管了。我们就自己在这个城市里转转,很放松。”
“上世纪90年代,大家开始有了旅游意识,但大多数人出去旅游还想不起来找旅行社,基本都是单位组织。”张丽华清楚地记得:单位第一次组织出游的地点是青岛,她还在那里买了一些珍珠项链、海鲜干货等旅游纪念品。
此后,越玩越上瘾的张丽华,经常约单位里爱玩儿的朋友,租车去白云山、龙峪湾等景点游玩,大家实行AA制。
她成了旅行社的熟客
随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跟旅行社出游。张丽华更成了旅行社的熟客。像去丽江、黄山、承德避暑山庄、张家界、欧洲11国、澳大利亚等处,她都是跟着旅行社一起去的。
她对旅游的痴迷,只需看看下面的记录就知道了:九寨沟去过3次,新疆去过2次,西藏去了2次。
“西藏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还想去。”老太太眉飞色舞地说。她第一次去西藏是在2003年,临回来时听一个女游客说林芝(西藏一个地区)很美,于是她念念不忘。青藏铁路修好后,2007年她和老伴终于坐火车去了林芝。
胶卷一年用60个,相册积了470本
张丽华是个摄影爱好者,每次出游必带照相机。她说:“有一年,我们光照相就用了60个胶卷,现在家里存有470本大小不一的相册。就这,还不算这几年用数码相机照的存在电脑里的照片。”
看我们目瞪口呆的样子,老太太得意地微笑着说:“我的目标是游到75岁。如果身体允许,我愿意游到88岁。”
吴多:
她带儿子“游”进了清华
45岁的吴多,是个典型的东北女子,闯劲十足。
大学毕业后,她月工资虽然只有80多元,可是她年年都会回东北老家。她回家一是探望双亲,二是喜欢旅途中的感觉。有了孩子后,她更是“变本加厉”,她曾经抱着1岁多的儿子挤过春运期间的火车,最狼狈的时候,是在座位下铺张报纸,把孩子放到那里睡觉。“那时出去确实很苦,经济能力达不到,受了不少罪。”她说。
为了让儿子多看世界,她曾经一个人背着3岁的儿子上了长城,也曾经带着5岁的儿子登泰山。
孩子上学了,她常常和同事们结伴,坐火车到开封,吃开封小吃、逛清明上河园,到西安看兵马俑……也常常租大巴车到洛阳附近的鸡冠洞、白云山、龙潭峡,爬山、吃山果,真是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吴多,旅游基本处在“无组织、无纪律”的自助游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吴多的旅游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她开始跟旅行社跑远线:大连、广州、海南、桂林、上海、苏州、杭州、张家界、凤凰古城……
每年,她都会带着儿子出去旅游几次,花在旅游方面的费用,年平均得有2万多元。“之所以选择旅行社,经济条件好了,我不再精打细算花多少钱,要住得舒适、吃得可口、玩得开心。”吴多说。
“有人问我,花这么多钱出去玩值不值,我就总结了一下,看我从旅游中得到了什么:首先我看到了各地风光;其次我让自己从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最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儿子在一次次旅游中得到了锻炼。”
吴多旅游时,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比较感兴趣,她会耐心给儿子讲解,不嫌烦、不嫌累。她愿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小跟着妈妈闯世界的儿子,不但懂得了很多自然知识,还学会了和人友善沟通,社交能力颇强。今年,他因综合能力强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在大学里,他也是活跃分子,担任班长。前不久,他还组织班上同学来白云山旅游了一次呢。
“旅游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要一直‘游’下去,走到我走不动为止。”吴多坚定地说。
结束语:
业内人士说,旅游需要三个要素——有钱,有时间,有出游欲望。有很多女人往往具备了前两条,可就是没有出游欲望。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们还没有把旅游当做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此提醒女人们,要学会暂时放下手边杂事,尽情享受生活。
附:女性旅游小贴士
1.要带一些必备药品,感冒药和晕车药是少不了的。
2.衣服要轻便,最好是能一层层很方便地脱下来。
3.随身带丝巾、手套,突遇天气变冷,御寒很管用。
4.防晒、润肤化妆品必不可少。
5.月经期或身心疲惫期出游,万不可逞强好胜,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