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三代行医泽乡里
五世同堂好家风
唾面自干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三代行医泽乡里
五世同堂好家风
记者 孟国庆 文/图
  “三世仁术”匾长1.8米,宽0.9米,上款为“大国手多翁宋老先生大人仁术”,下款为“南马屯、少林寺、官庄(共四十一地和二人)乡眷友谊仝立 民国十六年喜月吉日”。
  “五世同堂”匾长2.1米,宽1米,上款为“恭颂大乡望子翁宋老先生五世延庆”,下款为“乡眷仝鞠躬 民国十六年十月下旬榖旦”。
  专家点评:这两块匾都是周边乡邻赠送给清末偃师市府店镇双塔村宋博文及其家人的。“五世同堂”指其家风纯朴,五代亲睦同居;“三世仁术”指其三代行医,泽被乡里。这对研究偃师近现代地方历史、民俗风貌有重要意义。

  刚得长孙即获匾

  1927年10月,偃师市府店镇双塔村宋天宝的大伯出生了,他是这个大家族的长房长孙,被起名为“五辈”。“五辈”,就是家里还在的长辈从上往下数第五代的意思。

  这个名字在今天看来仍颇有纪念意义——这是五世同堂的标志。中国传统很看重家庭观念,父母在时,多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在婚后分家,于是就会出现几代人生活在一个院落中,一起吃饭、做事而不分家的现象。父母高龄后,不仅有了孙子,三世同堂,甚至有了重孙、曾孙,于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都有,家族越大就显得越兴旺。当然,“五世同堂”除了要人丁兴旺,还得要家庭和睦才行。

  曾孙的出世,最高兴的要数“老祖宗”宋博文了,因为从宋博文的爷爷算起,这一支都是三代单传,宋博文有3个儿子,10个孙子,现在又有了曾孙,可算是枝繁叶茂了。宋家所住的自然村名为宋寨,像他这样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还真没有。

  “五辈”出生没几天,乡亲们送来了由同村老进士郭铭鼎亲自题写的“五世同堂”匾,给这个家族喜上添喜。这样的老进士是不会轻易给人题匾的,宋博文何以有这么大的面子?

  村里78岁的宋朝英老人说,宋博文家有地300余亩,几乎半条街都是宋博文家的。宋博文并不识字,虽然家业颇大,但仗义疏财,从年轻时,行侠乡里,谁家有大事小事求到宋博文,宋博文没有不答应的。他的侠名不仅在本村,甚至在巩义、偃师一带,都很有名气,因此匾额的上款才有了“大乡望”一说。

  另一个流传的版本是,宋博文曾与原河南知府文悌也有交情。宋博文妻子的姑父,是文悌的义父。

  文悌是满清正黄旗人,瓜尔佳氏,据传是慈禧的侄儿,幼时受继母虐待,逃到河南。一日来到鲁庄乡李家窑村乞讨,因相貌文雅,态度和善,得到李家窑人李松木的喜爱和怜惜,遂引到家中抚养。松木父母见其北京口语,满口文辞,双手善书,多才多艺,招人喜爱,认作义子,犹如亲生儿子般看待。文悌就长久住了下来,入学攻读。

  文悌年纪稍长,辞家归宗,回到京城做了御史,与康有为是好朋友。戊戌政变(公元1898年)时,他与康有为政见不同,弹劾康有为“名为保国,实为乱国”,说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说法也是慈禧太后日后大兴党狱的借口之一。戊戌政变之后,文悌出任河南知府,曾寻访李松木。当时李父已死,为了报恩,就派松木之子赴西方留学,考察新政。临行,松木夫妇抱儿痛哭。途中,松木之子不停哭泣,被遣返原籍。后来让松木开发■辕关,却被人冒名顶替,钱也被他人卷走。又让松木办学堂,从事洋务,又被别人冒名,公款装入他人腰包。清帝将退位时,松木再次赴京,文悌仅给一些纸钱,嘱其归祭父母。

  宋博文与文悌相识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行医世家乡邻赞

  获赠“三世仁术”这块匾,是因为宋博文家世代行医,泽被乡里,才会有这么高的声望。

  宋朝英说,宋博文的父亲宋金桐,儿子宋佳宾,孙子宋有芳、宋有敬,都会医术。宋金桐从哪里学会的医术,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宋佳宾、宋有芳、宋有敬的医术都是祖传的。乡村里的医生,可能在医术上没有太高的造诣,但医治周围贫苦百姓平常的小病,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宋朝英说,因为周围没有什么大的富户,多数都是贫苦人家,宋金桐等人行医基本上“不说钱的事儿”,只要是哪家有啥灾病,随叫随到,也有上门求医的,宋家还经常予以接济,因此宋家在附近名望极高。

  “三世仁术”匾也印证了宋朝英的说法。送这块匾的,是“南马屯、北海子、乔家凹、少林寺、官庄、赵城、小■、回郭镇、东庄、邢村、雷坡、王坡、关帝庙、张沟、瑶岭、汪沟、曹河、圣水、山小■、刘沟、东后、府店、口孜、管茅、夹沟、庙前、西薛村、寨子、东薛村、蔡店、双塔、宋寨、柏峪沟、家寨、乔家寨、前峪、后峪、牛瑶、唐瑶、刘家寨、安乐瑶”四十一地和“张畏三、崔程科”二人。

  这些地名,有些已难以考证,但仍有许多地名至今仍在沿用。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不仅仅是偃师,就连巩义、孟津、汝阳等地的村民都曾受益。由此可见宋家在当地的影响力了。

  宋博文既然不懂医术,为什么被称为“三世仁术”呢?宋朝英说,这里的“三”,是指多的意思。宋博文的父亲及其儿子、孙子都精通医术,也当得起一个“三”字了。

  既然宋金桐会医术,为什么宋博文不学医呢?宋朝英说,这可能与宋博文的性格有关,像宋博文那样“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学医估计也是学不来的。宋家流传的另一个说法是宋金桐原来也曾是个读书人,但屡试不中,一怒之下不让儿子读书了,宋博文没读书不识字,自然也学不了医术了。

  虽然宋家当时以医术闻名,但宋天宝说,家传的医术现在已经没人会了。

  沉寂无名的题匾进士

  虽然两块匾都没有注明题匾人,但宋家人都坚称这两块匾都是同村的郭铭鼎所题。

  郭铭鼎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二甲第三十九名,不折不扣的进士出身,曾担任过兰考知县,后担任过兵部主事(正六品)。也许是他中举时大清王朝已经走上末路,也许是地处偏僻,关于他的史料非常少。

  在缑氏杨家保存的《杨氏宗谱》中,记录着一篇《诰封武德骑尉松峰府君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是由郭铭鼎书写的,署“邑廪生愚再晚郭铭鼎书”。称“邑”,说明郭铭鼎是偃师人无疑。杨松峰死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八月,当时,郭铭鼎还只是一个“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到1903年中举。

  郭铭鼎的族人至今还居住在双塔村。他们说,郭铭鼎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先生见他经常很早就到学堂,问他吃饭没有,他说已经吃过了,但先生却知道他没有吃饭,就给他馒头,让他就着水吃。先生家也不富裕,长此以往,郭铭鼎也觉得过意不去,每到上学前,他用油抹在嘴唇上,到学堂给先生看,意思就是自己已经吃过饭了。

  可能是因为家里贫苦,郭铭鼎的学习特别好。进京赶考时,他没有盘缠,但族人看到这孩子有出息,就卖了族里共有的10亩地,凑出郭铭鼎进京的路费。郭铭鼎由此感恩在心,他做官以后,每逢回家,轿子必定停在离村两里以外,然后步行回村。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