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0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00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二00八帝豪“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选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2008“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20名候选人事迹简介

  范海涛

  范海涛,男,44岁,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他担任总经理以来,孟电集团滚动发展成为由热力公司、水泥公司、房地产公司等5家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2007年上缴税金达1.17亿元,连续三年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增幅居新乡市第一位;在全省第一家建成了两台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和循环水处理系统。为了配合国家对小火电的整治,他主动组织人员对8台小火电机组实施了爆破拆除,并为此承担了10.3亿元的经济损失。他热心公益事业,孟电集团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支持公益事业;投资80多万元建立新乡市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基地,为3000多个村每村培养1名~2名后备干部;每年投入帮扶资金26万元,对辉县市100多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和特困党员家庭进行帮扶;投入180多万元,帮助5个贫困村脱贫致富;设立专项教育基金,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主动缴纳10万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50多项荣誉称号。

  马文芳

  马文芳,男,57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医生。从医30多年来,他长期为农民送医送药,坚持每年9次义务为本村儿童预防接种,为本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作两次免费体检,每逢双月十五日为敬老院老人义务看病体检身体,常年坚持为老伤残军人义务体检看病;尽管自己收入不高,他却资助了3名河南医科大学贫困生完成学业,并自己出资为本村建校、修路;2007年他投资建起了“为民文化室”,购买书籍5000余册。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全国百佳乡村医生、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他将自己所获全国劳模等各类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村党支部,用于救助困难用户和发展村公益事业。2006年马文芳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同年10月,马文芳作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参加了“全国健康卫士楷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2007年8月,他的“爱心诊所”被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定为大学生实践基地。

  柴书朝

  柴书朝,男,48岁,灵宝市朱阳镇邮政支局投递员。参加工作26年来,他一直在朱阳——蒲陈沟这条步班邮路上从事投递工作,该段道属于秦岭山区,路况险峻,住户分散,共有7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往返路程135公里。26年来他累计行程达36万多公里,可绕赤道9圈,穿破了300余双鞋,用破了33个邮包;26年来陪伴他的是一个20多公斤的大邮包、一把镰刀、一个手电筒和一个使用多年的水壶。而对这种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他没有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尽管投递工作艰辛孤独,但他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和寂寞,一个人走在路上,想的更多的是下一家主人在不在家,能不能及时投送,想的是村民们接到一封信、一份报纸时的喜悦。他每年投递报纸18000多份、杂志300多份、函件1200多封、包裹1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人民架起了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2002年他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服务标兵”、“河南省邮政系统突出贡献者”。

  张 雷

  张雷,男,20岁,河南省司法警官学院学生,信阳市潢川人。2006年12月29日凌晨1时许,张雷乘坐的卧铺大客车突然翻倒在公路边,车上19位乘客几乎都被撞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车头悬空的大客车随时都有栽进水塘的危险。危急时刻,满脸是血的张雷挺身而出,砸破车窗,把十几个处于昏迷中的人一一救出,之后又两次钻入车内为被救乘客寻找钱物。2006年11月中旬,在二七纪念塔附近,见义勇为的张雷曾赤手空拳擒下抢包的持刀歹徒;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他就赶到灾区当志愿者,工作中胳膊严重受伤;今年10月4日,他把一个胳膊摔成严重骨折、孤苦无助的留守儿童,亲自送往洛阳白马寺义务救治。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教育时报、信阳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河南司法警官学院党委授予张雷“先进个人”、“文明标兵”等称号和个人三等功,他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团员”。

  邵均克

  邵均克,女,42岁,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自2001年起,她相继开办了拖把厂、手套厂和羊毛羊绒纺织项目,先后使200多名失待业人员实现就业,目前安置残疾员工147人,闯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为了照顾残疾员工的生活,邵均克说服丈夫把家搬到厂里,成为残疾员工的“小厂长”、“大家长”、“好校长”。她将自家的生活用具拿到厂里办起了食堂,解决了离家较远的40多名残疾员工的食宿问题;残疾员工去医院看病不方便,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医院用自己的钱开些常用药,及时送药给生病的员工;每逢周末、节假日放假,她都亲自把残疾员工送到车站。邵均克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一颗真挚的爱心,用她那慈母般的关爱和呵护,为残疾员工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使一个个伤残者走向了自立、自强。今年4月份,省委下发了开展向邵均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好”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付殿晓

  付殿晓,男,36岁,洛阳移动公司栾川分公司网络部主任。1991年参加工作后,他一直在山区从事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行程足迹可以绕地球16圈,九年如一日完成了全省难度最大的“村村通电话”工程,乡亲们称他为“山村信息使者”;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长期资助4名深山留守儿童,网友称他为“山村文明播火者”。在他的事迹影响下,移动公司及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志愿者自发组织20多批次近千余人开赴河南各地深山区开展“爱心接力”行动,结成帮扶对子2000余个,在山区建成阳光操场5个、“爱心图书馆”40个、电脑阅览室200个、春雷学校2所,资助贫困儿童共1600名、贫困大学生300名、贫困教师200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在灾区完成本职工作后又主动加入抢险分队,数十次进入重灾区,参与修复基站127个,直接抢通基站8个,恢复光缆15公里,并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灾区购买发电机、太阳能充电器供灾民手机充电,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抗震救灾青年英模。

  程相文

  程相文,男,72岁,浚县农科所所长。1964年开始主持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他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加代繁育种子,到目前已在海南玉米育种基地度过了42个春节,先后选育出玉米新品种3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0个。浚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省内外已累计推广1亿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他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20多项;2007年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64.78公斤的纪录,成为目前我国15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2008年50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实现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平均亩产超吨半粮;首创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玉米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自1992年至今他先后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陇海大院的人们(集体)

  郑州市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陇海大院社区居民高新海,32年前在下乡当知青时因患急性横贯型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多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照顾他的亲人离世后,高新海和年迈的母亲生活更加困难,这时大院里的邻居们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们自发形成了爱心群体,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任务:这个给他谈心,那个帮他解忧;这个帮他买药,那个带他乘凉;这个帮他洗澡,那个帮他理发;这个帮他搬煤气罐,那个帮他家买米面……在32年的漫长岁月里,当年的一些老邻居已搬往他处,仍不忘抽空来看看,而新邻居们又纷纷加入到爱心队列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着这个特困家庭,爱心接力传了一代又一代。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使高新海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用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的人们去办急事,谁赶着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赶着去医院看病,高新海肯定马上去。32年不离不弃,32年真情相守。陇海大院邻里互助的爱心群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神七”宇航员太空出舱头盔面窗科研团队(集体)

  2005年3月,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中心接受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所委托,承担了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的研制任务。在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申长雨教授的主持带领下,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协作,经过两年半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历经上百次的反复实验,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务,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天要求,部分指标优于美国和俄罗斯同类产品。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家化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该中心受到了总装备部的表扬,获得“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做出贡献”的荣誉奖牌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奖牌。河南省总工会专门做出了关于向在神舟七号飞船研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决定,并向申长雨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颁发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