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华园量贩开业时的情景。 |
| 景华园副食品商场内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当时的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
| 景华园副食品商场内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当时的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记者 王振华 翻拍 |
|
市场放开,专卖坚冰开始消融
说起景华园量贩不能不提她的娘家——洛阳市蔬菜公司(现洛阳市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市蔬菜公司从市区周围集中采购各种蔬菜,然后通过对口供应的方式按计划每天运送到市蔬菜公司在市区的8大门店,从这里再逐级送往居民区的100多个网点。几十年来,这种“点对点”的经营模式一直运转着。由于受到货源的限制,那些年,每逢节假日,居民都要在蔬菜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去晚的常常空手而归。
那个时候,每到冬季都要有主管市长牵头,召开当年的冬储菜供应会,协调货源。如果出现货源紧张的情况,还要打报告,从外地调运。这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坚冰,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七年逐渐开始消融。
1985年,洛阳市的蔬菜市场全面放开。早先作为市蔬菜公司上游供货商的许多郊县菜农纷纷进入农贸市场,摆开架势与市蔬菜公司分庭抗礼。市民们也纷纷就近走入农贸市场,到那里选购各类蔬菜。多年来把持蔬菜市场专卖权的市蔬菜公司,开始面临竞争,政府也开始逐年削减对市蔬菜公司的财政扶持。“断奶”的市蔬菜公司,从那一年开始,由单一经营蔬菜逐渐向兼营副食品转变,除了每年春节期间从外地购进大批蔬菜来充实市民的菜篮子以外,蔬菜经营的计划逐月逐年削减。
另辟蹊径,涉足副食品经营
洛阳市蔬菜公司的境遇并非个例,全国各城市的蔬菜公司均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号角已然吹响,当然不能静观其变坐以待毙。现任市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史建民,亲历了当年的那场变革。当年他是涧西区门店的负责人,面对辖区内多个销售网点被迫取消、许多销售点开工不足的情况,怎样安置那些裁撤网点的职工一度让他非常为难。
天无绝人之路。大家发现,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城市,蔬菜公司的转型非常迅速和成功。在多方考察调研后,洛阳市蔬菜公司决定跟进。1987年,景华园量贩的前身——景华园副食品商场在涧西区广州市场开张。和景华园一同开张的,还有老集、徽安门、关林等处的8个副食品商场。
从单一经营蔬菜,到逐渐引入副食品,再将主要经营范围确定在副食品上,市蔬菜公司各大门店和销售网点悄悄转变着。当这种转变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后,决策者们便毫不迟疑地将这种效应投放出去。位于市区繁华商业地带的景华园副食品商场,正是这一策略的集中体现。史建民说:“那个时候,其实就是希望尽快找到一个地方,妥善安置裁撤网点的职工,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景华园副食品商场的经营范围大得多了。早先经营的蔬菜种类只有20多种。随着市场的放开,进货渠道的改变,品种发展为蔬菜水果、干菜、调味品、散装糕点、粮油、糖烟酒六大类1600多个品种,实现了公司的第一次跨越。那一年,市蔬菜公司更名为洛阳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菜篮都丰满,请到涧西景华园”。1990年,景华园副食品商场进行了扩建,新增了熟食部并引入一台岛式冰柜,这种敞开式冰柜出现在洛阳的商场还是头一回,速冻饺子和汤圆经常供不应求。
扩建后的景华园副食品商场,进一步增加了肉蛋禽类等鲜活产品,商品种类增加到了3000多种,每逢节假日,店内便挤满了购物者。家住涧西区38号街坊的陈女士,对景华园当年的盛况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景华园副食品之丰富是出了名的,不光本地的时鲜产品价优量足,还经常能买到外地货,陈女士所在家属院的居民,都把那里作为填充菜篮子的定点场所。她说,当时的农贸市场,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经常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她不得不提着弹簧秤上菜市场。但是这些现象从来没有在景华园副食品商场发生过,所以她觉得去景华园购物心里踏实。
量贩挂牌,顾客蜂拥而至
1994年春节将至,景华园副食品商场经过再次扩建改造,更名为景华园量贩开门迎客。这是洛阳市第一家采用量贩经营方式的自选超市。
史建民说,改建为自选超市也是受到了外地同行的启发。1993年年初,他们曾到无锡、南京等地进行考察,当地原有的蔬菜公司已经悉数转变为量贩或连锁超市,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之前仅经营食品到进一步拓展为经营日用百货和服装,蔬菜公司将触角伸到了百货公司的领域,除了大件的家用电器以外,顾客们几乎可以买到所有的生活用品;更有意思的是,顾客不用像在百货商店里那样,要隔着柜台向售货员喊话,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个别服务员态度不好引发的冲突。在无锡,许多百货商店被蓬勃发展的超市分流走了大量客源。
“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蔬菜公司还可以这样发展啊!”史建民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的销售渠道泾渭分明,卖菜的不能卖肉蛋,卖粮油的不能卖水果,卖服装的不能卖烟酒,而此次考察让他大开眼界。
焕然一新的景华园量贩,总面积达到了1800多平方米,不仅副食品增添了许多品种,还专门辟出了日用百货等自选商品区。那一年,南方的许多腌腊制品登陆洛阳,金华火腿等外地商品成了广大市民的新宠。当年在广州市场百货大楼工作的蔡女士说,由于景华园量贩离她们单位很近,她们几乎天天去那里逛,看看货架上有没有增添外地产品。在那个下馆子尚属奢侈的年代,景华园量贩几乎引领着大众餐桌的饮食时尚。
史建民说,将副食品商场升级为量贩,商品种类激增到6000多种,又选择在春节前开张,显然刺激了顾客们的消费欲望。开张当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9点,8个收银台始终满负荷运转,初次登陆洛阳的电子条码、读码器和电脑收银终端大展身手。由于对客源预计不足,部分商品出现断货,史建民只好组织了数辆大货车,从市区的其他门店不断组织货源。
摆在自选货架上的日用生活品和封装好的小食品,大受市民青睐,很快便被抢购一空。那些商品其实在其他商店里也有销售,可为了体验这种开放式的购物方式,一些人专程大老远赶来,却仅仅买了一些小东西。吸引顾客蜂拥而至当然还有价格原因,因为量贩进货渠道不再依赖中间商,而是直接与厂家联系,商品价格较为低廉。
史建民回忆,量贩开张当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50万元,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业绩了。当天晚上,量贩的10多名职工围在一起,点钞花了两个多小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没有安装电子安检门,但当天几乎没丢失任何东西。
当然,作为洛阳第一家量贩,内部管理的转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史建民说,原先经营蔬菜和副食品的职工,没有卖过肉,面对着挂在钩子上的白条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动刀,也不知道切多大一块符合顾客的重量要求。一次,有个顾客要750克猪肉,结果服务员一刀下去切了近2000克,又切了两次,才达到要求。好在景华园量贩的口碑不错,商品质量好,顾客并未多追究。量贩后来展开了岗位培训,才解决了上述问题。
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超市经营的模式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度,从2000年开始,洛阳市的自选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新鲜感退却的市民,开始理智地接受这种经营方式。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入主洛阳超市行业,进一步挤压了景华园量贩的生存空间。
史建民说,决定景华园量贩存亡的关键,还是取决于管理体制。量贩、超市,采取开放式经营是为了便于群众购物,与此同时,也达到了节省人工的目的。景华园量贩是不需要那么多员工的,但这又和当年建立副食品商场来解决就业岗位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作为市蔬菜公司的一部分,景华园量贩局部的盈利,仍无法消解整个公司经营不善的亏损状况。景华园量贩没有进行独立核算的财务权,每天的营业额都被抽到总公司的账户上,在通盘考虑下被分割成无数小块发放到亏损的单位。沉重的负担,加大了景华园量贩的成本,景华园量贩逐渐在周边超市的挤压下步履维艰起来。如果说从1994年开始,景华园量贩是在走上坡路,那么2000年就是转折点。当洛阳的其他超市,以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更低的用工成本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完成了引导理念改变历史使命的景华园量贩,最终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核心提示
量贩一词源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法国,意为超大型的卖场。后来这种经营方式被引入亚洲,意思进一步引申为“透明”、“自助”和“平价”,其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容量大,二是自选自助。1983年,量贩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台湾省,不久,量贩这个新生事物相继出现在内陆各大城市。
1994年,洛阳诞生了第一家自选超市——景华园量贩,洛阳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自选商场带来的便捷与实惠。景华园量贩的兴起,经历了蔬菜门店、副食品商场、量贩三个阶段,每一步转型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虽然景华园量贩最终退出了洛阳零售业的舞台,但作为先行者,她为后来洛阳本地超市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