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柏谷坞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 |
今日地名:柏谷坞
地方状况:柏谷坞是偃师市缑氏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马涧河畔,景山南麓,离缑氏有5里地。现有人口1702人,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
村名由来:据传,因村东土沟两边长满松柏,故此沟名曰“柏谷”。又村东有一土台,相传为古时码头,战船常在此停泊,故称土台为“坞”。村名由二者合并而来。
柏树曾参天
河水曾汤汤
柏谷坞的柏,曾经是大大的有名。
《柏谷坞记》里有这样的描述:“原崖西悬崖之处,于苍翠浓荫之中,有一古柏,盘根错节,铁干虬茎,势如伏状,形似巨龙探爪而饮于岸依。其他皆枝繁叶茂,蓬勃参天,每当风晨雨夜,涛声拂掠树端,使人惊心动魄。”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简短的一段描述,你可以想象柏谷坞的柏木参天,古朴幽雅,风景何等秀丽。这漫山遍野的柏树从何而来,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诗经·商颂·殷武》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柏谷坞在景山南麓,山上丸丸的松柏蔓延到山下,再自然不过了。
可惜的是,这曾经荫天蔽日、铁干虬枝的柏树一棵也没了。我们在柏谷坞看到的,只有空旷的田野和原野上瑟瑟的枯草。这些柏树的消失,同样无迹可考。只是在柏谷坞采访,村民们告诉我们,上世纪60年代,他们用东方红拖拉机平整土地时,犁出的柏树疙瘩“大得很”,几个人都搬不动。
乡亲们对柏谷坞的“谷”还有记忆,“很窄很深,我小时候都不敢从里面过。”柏谷坞村党支部书记张铁军说,“窄得只容一辆铁轱辘架子车经过,连个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而在72岁老支书张元通的记忆里,小时候去地里送饭,每次打谷里过都心惊胆战,“走在里面,老觉着这谷一下子就要合住了,把人封在里面了”。
在柏谷坞,记者有幸看到了一张复印的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偃师县志》上绘制的柏谷坞地图。在地图上,柏谷深邃狭窄,两边壁立千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
现在的谷宽了不少,谷里是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自景山而下,直通谷底的村里。张铁军说,修路的时候,谷里又垫高了“至少一丈”。行走其中,曾经的压抑和紧张已经没有,谷两边残存的土崖给人一种沧桑和凄凉之感。
在《偃师县志》上绘制的柏谷坞地图中,还有一条河格外引人注目,河位于柏谷坞村南。图上,河床宽阔,河水汤汤,一渔人河中撑舟奋力前行。
这里曾有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站在昔日的河床中间,望着脚下的庄稼地,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但这条河确确实实存在,它叫马涧河,发源于登封少室山,经偃师曲折西流汇入伊水。
晋朝戴延之的《西征记》里说到柏谷坞:“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舟师所保”,舟师驻扎的地方,光看一个“舟师”,你就可以想象当年的河水之盛。其实,在历史上,从东晋末年到北宋前的600多年里,柏谷坞和位于偃师山化乡的孙家湾,一直是洛阳的两个重要内河港埠。
曾经的河水汤汤没了,曾经的樯桅林立没了。现在的我们,只有带着遗憾,从村民的讲述中寻觅有关这个重要港口的点点滴滴,张铁军告诉我们,村民们在犁地时,犁出的河蚌有碗口那么大;张元通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土地,如果往下挖到一定深度,全部是鹅卵石。
兵家必争地 棍僧救唐王
柏谷坞的地势,古《偃师县志》是这样描述的:“万安少室列于前,伊洛休刘绕于后,伊阙西连,轩辕东峙,负险阻深,有鲸呿虎踞之势。”又称此地为“司马徽所逃,咸阳王禧所屯,宇文泰所攻,王世充所立戎,李密所控据”。
地势如此险要,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偃师县志》上,发生在此地的战争记载有不少。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军至成皋(今荥阳)。后秦姚洸镇洛阳,遣赵玄屯守柏谷坞。裕使毛德祖击败之,因营柏谷坞,筑三垒相连,名曰钩锁垒。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武帝刘裕西征,扎营于柏谷坞,其西有钩锁垒。
东魏御史高仲密以虎牢降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率军接应,至洛阳,遭于谨攻柏谷坞,拔之。
这些战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与郑王王世充之战了。战斗中最精彩的部分,被后人演绎成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就是电影《少林寺》的草图。
故事是这样的: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大战,李不敌王,向南败退,逃至柏谷坞时,遇早已屯扎此地的王世充侄子王仁则的阻击,眼看秦王就要兵败被擒。危机关头,坞上寺院里十三个少林和尚持棍跃下。少林武功那是何等厉害!十三棍僧一阵猛冲猛杀,居然助秦王反败为胜,而且生俘了王仁则。李世民登基之后,大大褒奖十三个和尚,并赐给少林寺田40顷,水碾一具。
这个传说成就了后来的电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随着《少林寺》的热播流传中外。
历史上真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吗?
还是在隋文帝时期,皇家就把柏谷坞周围的100顷地赐于少林寺。柏谷坞是少林寺的地产,那坞上的寺院当然也属少林寺了,和尚自然也是少林和尚了。
王世充派兵屯扎柏谷坞,将少林寺的地产占了不少,地产一失,和尚们的吃穿都成了问题,更何况,王世充的野心远不止此,他“窥觎法境”、“将图梵宫”,想把少林寺整个吞了。
王世充的野心,少林寺的和尚不可能不察觉,他们当然也不会束手就擒。而依当时形势,帮助李世民打败王世充从而取得自保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4月27日,少林寺的十三个和尚,在王仁则一位手下的配合下,里应外合,打入王的戍地,生擒王仁则,并将其送给了李世民。
你看,就这么简单,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儿女情长,只消一个里应外合,王仁则就完了。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往往让人目瞪口呆。
谷口有大庙 村南立大寨
柏谷坞的很多遗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烟消云散了。现在只有大庙和大寨,还留下些许痕迹。
大庙在柏谷的谷口,建在一个土包上,关于这个土包,《偃师县志》载其“磴道螺旋,下蹑无际,老柏无数,盘挐谲诡,高峰拂日,旁临鸟道,谷中无回车之地。群峦合沓,深谷逶迤,复登缘云,俯视龙界”。庙建在如此地势上,自然是蔚为壮观了。在村中老人的记忆中,大庙上有十多间建筑,“飞檐绿瓦,殿宇巍峨”。
飞檐绿瓦今已不存,只有两株老树,在夕阳中默默地站着,孤寂苍凉。
大寨位于柏谷坞村南,过马涧河,是一个高出地面数丈几乎成圆形的土台。四周黄土陡崖,直上直下,只有东边有一小门,供人出入上下。
张元通告诉我们,大寨是防“红胡子”时修的。他说的“红胡子”,指的是清同治年间的捻军。这个大寨,估计就是那时候修的。“红胡子”来时,村里人吃住都在上面。后人在犁地时,曾犁出房屋的地基。
张元通从家里拿来钥匙,打开寨门,我们盘旋而上,寨顶面积不小,种的是一棵一棵的桐树。“红胡子”来时,寨上人是如何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和“红胡子”有过怎样的冲突?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张元通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当时村里人曾集资买了3门大炮立在寨上,1957年搞水土保持时,他们挖出来过一门,其余两门,至今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