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凤兴 | |
核心提示
王凤兴,邙山乡土桥村村民。1997年初,王凤兴因在黄河小浪底工程中揭发外籍工长施工中偷工减料,成为闻名全国的“小浪底英雄”。随后,他被郑州银基商贸城有限公司聘为“终身员工”,后突遭解聘,又与“东家”打起官司,该案又成为劳动维权的经典案例。
王凤兴虽然是名普通务工者,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尽到了自己一分神圣的责任。当一切归于平淡,王凤兴,仍然是邙山乡土桥村村民。
一“举”成名
王凤兴的老家在甘肃省甘谷县,幼年父母双亡,哥哥带着他逃荒要饭来到邙山乡土桥村,把他送给了当地的一家人。改革开放后,由于家里穷,王凤兴在农忙之余做点小生意或打点零工补贴家用。1996年年底,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黄河小浪底工程工地打工。没想到,这次打工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7年3月28日,在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过程中,菲律宾籍工长萨巴多用电焊把6根钢筋切割成不合格的尺寸,并准备把割短的钢筋插入桩眼。这个“任务”被指派给了王凤兴。
按照工程要求,桩眼里用的应是标准4米长的螺纹钢。被岩粉堵塞、本应清洗后插入4米长钢筋的钻孔,未经清洗就将钢筋锯短插入,这不仅违反了操作规程,而且通水后混凝土就有“浮”起来的危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个月的王凤兴对此感到不解,当即拒绝了工长萨巴多的要求。萨巴多威胁王凤兴:“不干就解雇你!”
王凤兴每月的工钱是1700元,这在当时是相当丰厚的报酬了;而且王凤兴的3个孩子都在上学,对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王凤兴一家来说,这份工作相当重要。但王凤兴说:“不能这么干,这么干坏良心!”他决定举报。
王凤兴找到外商聘请的中国技术人员刘思敏。刘思敏告诉他:“老外让这么干,你照做就行了。”王凤兴还是觉得不能这么干,就找到当班班长何加平。何加平劝他:“老外给咱发工钱,人家让咋干,咱就咋干。”
3月29日凌晨,萨巴多又让其他工人用电焊割断了6根短钢筋,继续施工。看到工地上没人能管这事儿,早上6点才下班的王凤兴,毅然拨通了中方厂房工程师代表部代表李纯太的电话:“有人偷工减料!”
至此,外籍工长在小浪底工程中偷工减料的丑闻爆发。随后,人们在作业面起出了全部12根不合格的钢筋,萨巴多、刘思敏和何加平被承包商解雇,王凤兴因此荣获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发的1000元奖金。
王凤兴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1969年,养父得了癌症,家里穷得没钱治疗,当时的邙山人民公社先后送来了60元钱,咱总觉得国家对咱有恩。而且,外国人是来给咱干活,咱是东家,碰到这事儿咱不管谁管?”
1997年6月11日,《洛阳晚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王凤兴勇敢揭发外籍工长偷工行为》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评论。随后,省内几家媒体及《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等相继转发此报道。接着,新华社予以播发。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电视台也报道了此事。
王凤兴一下子成为焦点人物。他的举动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小浪底英雄”、“中国打工第一人”……全国各地许多人给他写信、寄钱、寄物,支持和鼓励他。
但这位英雄很快失去了工作:在没有得知雇主是否批准他休假的情况下,他连续两个月没去上班。
两场官司
王凤兴说,当时,他因为心脏病在西工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1997年12月,得知王凤兴没了工作,国内数十家企业找到他,纷纷要求接纳他为员工。当时刚开业的郑州银基商贸城“三顾茅庐”,聘请王凤兴为该商城的“终身员工”。第一顾,王凤兴不敢相信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为这与他在小浪底工地的遭遇反差太大。第二顾,王凤兴相信了,感动了:“‘银基’聘我为‘终身员工’,我也要把‘银基’当成我的家,当牛作马也要报答‘银基’的恩情!”第三顾,“银基”开着小车,把他的铺盖卷儿撂到了车上,拉着他直奔郑州。
就这样,王凤兴成为银基商贸城的“终身员工”。王凤兴和银基商贸城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年9月1日,王凤兴突然接到了一张银基商贸城的劝退通知。银基主管人事的负责人在接受郑州电视台采访王凤兴劝退一事时称,“王凤兴跟正常人不太一样”。
“终身员工”也会被解聘?1998年9月15日,为了讨个说法,王凤兴和银基打起了仲裁官司,同年11月16日,他赢了官司,却负债3000多元。
2000年7月17日,王凤兴又将银基商贸城诉至洛阳老城区人民法院,因为他见到了相关报道,认为银基公司侵害其名誉权。
老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该负责人经其公司办公室通知,在工作时接受媒体采访关于银基公司劝退原告王凤兴一事,应属职责行为。但对王凤兴进行了具有明显贬低其人格的评价,已构成侵害其名誉权。
2001年2月26日,老城区法院公布一审判决:郑州银基商贸城有限公司赔偿王凤兴精神抚慰金1.5万元;向王凤兴赔礼道歉。
虽然赢了官司,但王凤兴的生活却陷入了困顿。不仅村头村尾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精神病,精神病……”而且他发现自己很难找到工作了——许多单位对其敬而远之。
回到家后,他也曾想再联系个地方去打工,有两个单位本来答应让他去,可后来一打听,有人说他工作太认真,爱提意见,“和正常人不一样,可能有点缺心眼儿”,人家一听,就再也不敢要他了。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给他找了一个当保安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干了12天,朋友又找到他,委婉地说:“你别去上班了,工资老少还老累……”
一项工程
就此,王凤兴彻底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王凤兴说,被聘为“终身员工”时,他将家中的农田租给了一家单位,对方每年为他提供几百公斤粮食,签约期限30年。如今,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无力外出打工,他的妻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不得不四处打工贴补家用。
2001年以前,不时还有媒体请他去作客,包括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栏目……2001年,他还去过南京,专门给一位曾经鼓励和帮助过他的老人送去了两盆牡丹。“这些经历让我认识了不少朋友。”王凤兴说。
2001年,王凤兴开始了一项“浩大工程”:独自用箩筐从附近担来垃圾,填平了自家院子东侧两个废弃的天井院,又担土垫平。历时近6年,他硬是整出了一亩多平地。如今,王凤兴在这一亩多田里种上了牡丹,靠卖牡丹苗来挣些钱。
平时没事,王凤兴会翻翻保存的一大包报纸,这些都是历年来各类媒体对他的报道。他也时常翻翻保存的两本“教材”:一本是1998年出版的河南省中学《思想政治》(初一)教科书,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用了王凤兴的事迹;一本是中宣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组织编写2001年出版的《中学生道德修养读本》,书中说“一个受雇于外国公司的民工,面对被解雇的考验,坚持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出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