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治病为生,患者求医付钱。数千年来,医生和患者本是相互依存、相对单纯的关系。但近年来,各类医疗纠纷常见诸于报端,医生和患者对簿公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患者和医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情况在我市也一定程度的存在。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在行医和求治过程中,都面临多重压力和担心。我们听到了患者和医生内心的声音,且了解到一些现行医疗体制下的“潜规则”。
患者求医治病,最担心什么?
——患者“诉苦”篇
最怕医生没医德
在接受采访的市民中,多数人最怕生病碰上“缺德”医院和医生。
西工区58岁的朱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她出现了下体瘙痒和白带异常的症状,到我市一家广告宣传较多的私立医院就诊,半年治疗花费5000多元,症状并未减轻。8月,她到我市另一家大医院检查,妇科医生告诉朱女士,她患的是老年期阴道炎,用泡桐片外用治疗三四天后,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药费不到10元。朱女士后来了解到,她患的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不应该持续治疗那么久不见效。因此,朱女士认为自己最初就诊时碰到了“利欲熏心的大夫”,她现在上医院,最怕遇到这种“只收钱不治病的医生了”。
二怕医生不负责
涧西区联盟路的高先生说:“现在去医院看病,去普通医院怕医生经验不足,去大医院患者很多,很怕医护人员敷衍了事,耽误病情。”
高先生说,有次他上午9点多陪爱人到涧西区一家大医院挂了号。他和爱人等了近2个小时,进去不到3分钟,医生就诊断完毕,并喊下一个病人进去。
这种情况在很多医院都很常见,由于工作繁忙,医生会以最简短的词语回答病人的询问,使病人对病情一知半解,反而让病人更担心。高速、流水线式的诊断和治疗,容易增加误诊率,耽误治疗。
三怕高昂“大处方”
西工区牛女士说,自己的丈夫去年有段时间曾经连续使用过抗抑郁的药物。使用进口药物时,每天的药费在15元到20元,后来换成国产药物时,每天的花费只要1.5元左右,而药效没有什么差别。
牛女士说,现在同类药物生产厂家很多,药效一样的药物价格却相差甚远。而医院各种先进检查仪器的收费动辄就是数百元。到医院看病,很多患者和牛女士一样,最怕医生开“大处方”,各类检查让你做一遍,下来价格不菲,用药选贵的“进口药”,有时一个普通小病,医治费用也令人咂舌。
四怕手术签字
面对手术不成功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如“截肢、死亡”等字眼,非医学专业的患者家属个个胆战心惊。对家人病情的焦虑和对手术结果的无法预知,常让病人家属陷入无法选择的两难境地。
联盟路高先生为护理他72岁的老父亲,2008年基本是在病房度过的。他父亲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症,父亲离世前两个月,高先生不时接到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权签字单。“医生的讲解和分析比较专业,我们对一些专业术语常感到理解吃力;对手术等治疗结果的预测,医生的说法也很客观,这让我们普通老百姓非常难以选择。”高先生说。
五怕人财两空
许多患者在患上较重或较难治疗的疾病时,最怕“花钱换不了命”,最后人财两空。
家住八一路、曾经护理过癌症病人的张女士说,自己亲戚住院时已经是宫颈癌中期,两年半后,病人还是离开了人世,可各项费用花去了十几万元,全家人为此负债累累。张女士说:“对于这种病,医生没有治好的绝对把握,我们也只能抱着希望保守治疗,不断花去各项费用,因病致贫却也没能保住亲人性命,这是让人绝望的结果。怎样能让重症病人不在医院花冤枉钱?”
医生行医施治,面临哪些压力?
——医生“诉苦”篇
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信息宣传部主任李万江说,医疗纠纷并不全是医疗事故。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并不完全懂医学,他们认为将病人送到医院并付了医药费,医生就该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亲人。但实际上,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随着环境污染严重、生存压力增大等原因,疾病更加多样化,而我国目前的医疗手段相对落后,医生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所有病人的问题,各种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失败几率。个体差异、并发症等非技术原因导致的残疾或死亡,属于医学治疗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不属于医疗事故,但有时却被病人家属闹得一塌糊涂。作为医院或者医生个人,在出现医疗纠纷时,都希望病人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而不是通过“医闹”甚至人身攻击来获取利益。
“出现医疗纠纷要真走法律程序倒也好办,但不少病人家属坚持通过‘私了’要经济赔偿。你想,不管医院、医疗有无过失,医院被围堵、摆花圈、拉横幅,医生被点名咒骂,不但影响医院的声誉、形象和正常秩序,‘医闹’涉及的医护人员也会觉得在单位和同事面前非常难堪,并影响其今后在本行业中的发展,医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潘振山说。
采访中不少医生表示:“由于现行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有些家庭因病致贫,在病人逝世后想通过‘闹’得到一些经济补偿我们也能理解,但医生成了‘替罪羊’,身心疲惫,这是令医务从业者非常担心和头疼的事情。”
二怕程序“越雷池”
据了解,目前有关行医过程的法律法规有几百条,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行事,稍越“雷池”就可能惹来麻烦,轻的接受单位处分,重的暂停执业,甚至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心胸外科张军大夫说,患者有知情同意权,在处理病情的过程中,任何一项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损伤和危害的治疗方法,必须经过病人家属同意签字后才能实行,否则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医生可能要冒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情况严重的要负刑事责任。经患方同意签字后,治疗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医生接受的一般是行政处理或者经济赔偿等处罚。因此,在行医过程中,医生受各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约束,会非常谨慎。
三怕被指“技术差”
据了解,医生同行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不同医院的相同专业、相同医院的相同专业的医生间都存在竞争,这样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被轻易指责“技术差”。
医生们反映,现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病人在就诊过程中遇到不满,尚未弄清事实就指责医生“技术差”等,急救室医务人员一边挨骂一边抢救病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不但影响救治过程,还影响医务人员的心情和整体形象,这也是医生怕患者的情况之一。
四怕“目标”完不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各个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些潜规则。
市某大医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医人员说,现在各个医院的各个科室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基本都要定“目标”,说白了就是经济收入任务。完成一定的任务量,多出的经济效益按二八、三七、四六甚至五五开分给科室或个人,超额数量越多,科室和个人所得越大。而完不成“目标”任务,则要扣罚医生工资。
据了解,按照相关医务人员工资制度规定,在我市,通常一个具备初级职称的住院医师月工资在1100元左右,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月工资在1400元左右,高级职称的副主任医师以及主任医师月工资分别在1800元和2000元左右,按照医生的工作量来看,这些数字确实不高。
但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说,我市有些医院科室的医生超额完成“目标”后,月收入能达到15000元左右,而完不成“目标”的医生被扣罚工资后,辛苦一个月只能拿到500多元钱。现行体制使得医生完不成“目标”就没有经济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生开大处方、让病人做多项检查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怕考核“亮红灯”
另外,从业医生要参加的各项专业考核也不少。接受采访的医生们告诉记者,一个医学科班毕业生在实习一年后要参加全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连续3年考不过的要脱岗培训。通过考试后取得初级职称后,连续5年通过5个级别的考试并有一年下乡经历后,才有报考中级职称的资格,其间任何一次考试“亮红灯”,都要来年重考。中级职称考试通过后,工作5年后才有资格报名参加高级职称考试。
据了解,最近河南省正打算推广一个新规定,相关部门要对住院医师及其以上的医务人员每2年进行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业务技术、法律法规等等,若考试“亮红灯”,可能面临停止执业的危险。
一名医生感慨:“虽然各种考核有利于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但繁忙的业务工作加上各种考试,压力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