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地球自转学会计算,为了与地球自转时间保持一致,2008年12月31日将多出1秒。美联社去年12月30日报道,这额外1秒对普通人生活几乎不会产生影响,但给授时机构、通讯和数码技术等领域增添了不少麻烦。因而,是保持增加闰秒的传统,还是忽略这1秒,引发了世界天文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争论。
闰 秒
1970年,一项国际协议确定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原子时”非常精确,1000万年误差仅1秒;“世界时”则会受到地球自转速度减缓的影响。为使两者协调一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1972年引入闰秒概念,人工干预“原子时”,即当地球自转减缓导致“世界时”多出1秒时,把“原子时”拨慢1秒。
今年这额外1秒将加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后(北京时间2009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届时,电子钟读数将显示为“59,60,00”,其中“60”即为闰秒。
反 对
一些研究人员向沿用至今的闰秒概念提出挑战,认为应该用更精准的“原子时”取代“世界时”,避免这短暂的1秒让全世界“兴师动众”。
英国《卫报》报道,要让全球各地在同一时刻添加1秒,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动用全球大约25个无线电时间信号装置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导航设备。电视和网络时间显示、报时服务等都须做相应调校。一些系统的时间显示需要人手动调校,可能出现时间“误差”。
支 持
“原子时”的反对者则认为,时间“一成不变”也会产生问题。如果按照精准的“原子时”,原子钟所显示的时间总有一天将超过“世界时”。到那时,昼夜循环将显得不“准时”,太阳可能在下午1点才升到正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利克天文台研究员艾伦说,尽管缺少闰秒带来的时差要等到千年以后才会显现,但“我认为,我们的后代更愿意我们选择把太阳升至正空的时间‘保持’在中午12点左右”。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