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庄村东汉石象。
| |
今日地名:象庄
地方状况:象庄地处邙山南麓,是孟津县平乐镇的一个行政村,南与洛龙区白马寺镇接壤,北与平乐村相倚,东与南赵毗邻,西为尤村。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2400余亩耕地全部为水浇地,现有村民2500余人。
村名由来:象庄村原名“青龙观”,因为村南有一座青龙观,始建于汉,兴盛于唐,信士们会聚此处居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村落。后来,青龙观渐渐倾塌,附近一件形体巨大、历史悠久的石雕大象于是成为这里的地标,村子也由此更名为“象庄”。
饱经沧桑 石象壮观
象,是目前世界上形体最大的陆栖动物,习惯群居,温顺可爱,历来被人们作为一种吉祥的形象进行描绘刻画。它还成为以洛阳为代表的古代豫州的象征,到现在,河南省还简称为“豫”,而“豫”的本义即“象之大者”。
在孟津县象庄村,人们喜爱象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村口建门楼,一定要围绕象来设计施工,家里搞装饰,往往也要摆上件有关象的工艺品。大家早已把象当作了整个村庄的标志物,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而这一切,都与村里那件年代久远、奇妙无穷的石象有关。
日前,记者来到象庄了解当地的历史,几位老人很是热情,引领着就往村南走。在村子南头道路的东侧,一块地方被圈护起来,搭着高高的顶棚。老人们讲,这里以前是一处低洼的水坑,石象立在坑边,四脚和底座都陷进了泥水中,风吹雨淋,让人心疼不已。后来,有关部门为了使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再受损,就出资改善了这里的环境,建设围墙、顶棚,对其进行保护。
进入院中,迎面就看到了这件石象,它形体硕大,饱经沧桑,让人叹为观止。它头朝东南,站立在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内,通长3.4米、宽1.05米、高3.2米,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重达数十吨。头部微微下垂,一双小眼睛机警地巡视前方,眼睫毛线条清晰,嘴两侧象牙吐露,夹着象鼻,只可惜长鼻已经残断。两只大耳像扇面一样张开,向后外翻,仿佛正在倾听周围的动静。整件石象雕刻技法稳健娴熟,比例适当,形象写实,栩栩如生,宛若一头巨象在自由自在地稳步行进。
老人们还介绍,这件石象的年代非常久远,村里人以前谁也说不清楚,后来,多位专家前来考察,认为它应是东汉时期所雕,迄今有19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极为珍贵的石雕艺术瑰宝。老人们回忆,在这件石象对面30余米处还有一座石象,很久以前就被埋入地下,村里曾有人去探寻过,可是没有找到。
奇妙传说 折射历史
如此奇特、罕见的石象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为何被放置在象庄这个地方?对这些疑问,象庄村的人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来源于《明一统志》这本书。书上讲:“象庄在河南府。东汉时西僧以象驮经来洛阳,后化为石,今有石象。”老百姓由此演绎开来,编出的故事更加惟妙惟肖,充满情趣。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的消息传到天竺后,当地寺院有一位高僧决心跋山涉水前往中国弘扬佛法,他故意在寒夜站在室外让冷风劲吹,磨炼意志,同时多方学习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文化,做足了准备。这感动了佛祖,佛祖特意把寺院前的一座石象转化为活象,安排它帮助高僧前往中国。大象驮着高僧出发了,它不需吃草喝水,即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长途跋涉,历尽劫难,高僧终于来到东汉的都城了,洛阳的居民由于从未见过大象,都来看稀奇。这时,大象极为疲劳,站在路旁一动不动,一位好心的老者揪来一把青草想喂喂它,可它仍然头脚不抬,遂说道:“这头大象跟石象一样,真怪!”谁知,这句话恰恰泄露了天机,大象立刻恢复了本来面目,变成了石象,永远地站在了那里。
第二种说法与董卓乱政有关。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军阀,生性残暴,趁着一次机会,率兵来到都城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还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随后,他还蓄谋篡位,四处寻找吉祥之物,为称帝造舆论、做准备。一天,他到嵩山苍狼谷游玩,在叩头崖下发现了一块酷似大象的石头,十分惊喜,就想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洛阳,将来作为镇国之宝。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寒冷异常,他调集上万官兵,往沿途路上泼水,结冰后,再前拉后推,将石象一点点地往洛阳运。过了冬天,官兵们才将石象搬运到洛阳城西四里的地方。这时,春暖花开,再也无法往前运了,董卓只好把石象放在那里,待来年冬天再运。没想到,时势变化很快,关东众多将领开始兴兵声讨董卓。看大势已去,董卓纵兵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民家,并派部将吕布遍掘邙山东汉皇陵,得其珍宝,然后挟持汉献帝至西都长安。被他视为圣物的石象,由于实在难以搬运,就弃之不顾了。
关于石象的这些民间传说,夹杂着神话,连带着历史,荒诞不经之中,却透露着一条信息——石象为东汉遗留。
多年来,我市以及国内的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都对象庄村的石象充满了兴趣,进行过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通过对邙山陵墓群的全面调查和勘测,专家们对石象的来源和用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许多专家认为,在象庄村北面的邙山上是东汉皇陵的一个重要分布区,现存的5座独立大冢,即三十里铺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的大冢以及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极可能是光武帝原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安帝恭陵。而象庄村的石象,大家推测极可能为邙山东汉皇陵的神道石刻之一。
秦氏妇科 久负盛名
或许是得到了石象的庇佑,历史上,象庄村人杰地灵,百姓富足,相当地繁荣。过去洛阳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俗语“金平乐,银象庄”,就是大家对这两个地方的一种形象概括。
明清时期,象庄村不断扩展壮大,人口上千,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形成了一个大集镇。这里店铺达100多家,有钱庄、粮店、当铺、杂货店等,批发零售,生意兴隆,远近各村的人都来这里进行交易,是当时洛阳规模庞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更是豫西的粮食交易集散地。
象庄秦氏妇科久负盛名,被誉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传,象庄秦氏妇科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创始人为秦世禄。他被奇人传以秘方,主治“男妇块疾,妇女气血凝滞”等妇科疾病,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经过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后来他还创制了一种名叫“求病丸”的红粒丸药,广施民众,被人称为“足以起千季之沉疴,救一般妇科之生命”。
200多年来,象庄秦氏妇科传承不断,至今已历十代。其间,又先后涌现出了秦学道、秦仙洲、秦增智、秦思温、秦震等多位名医,为省内外众多百姓解除了病痛。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将军曾出告示保护秦氏妇科,并偕夫人探望秦氏妇科第七代传人秦思温。1988年,象庄秦氏妇科名列河南省中医三大优势特色专科之一,如今,又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呵护“经典洛阳”,期待您的关注。“匾额背后的故事”、“洛阳地名探源”、“洛阳成语典故”诚邀您的参与。希望有关专家及广大读者不吝赐稿。读者如有这方面的线索,请与我们联系,电话:66778866、1350379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