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监测墒情图 | |
“旱,真旱,麦苗都快干一半了。”昨日,新安石寺镇的俞书军站在自家的麦田里说。这些天,冬旱的话题一直挂在他和同村人的嘴边。附近的村民与他一样,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自家的山坡地,看看地,再看看天,盼望着能下一场冬雪。然而,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冬旱正向我们逼近,个别地区旱情严重。
昨日临近中午,记者赶到市气象台,巧遇专家们正在紧张会商我市冬旱问题,研讨是否向全市发出干旱预警信号。他们面对卫星遥感监测墒情图,对比我市去年立冬以来气象记录数据,逐地区进行分析。最后,专家们形成了一致意见,业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盛建萍迅速起草了预报旱情的文件。几分钟后,记者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市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目前宜阳、孟津、洛宁、洛龙区和偃师、新安、伊川、嵩县部分地区出现旱情,预计未来一周内旱情仍将持续,望做好防御及应急工作。”
之后,专家们给记者看了一张卫星遥感地图。上面显示,目前我市中部到北部地区已呈黄色,表明已出现干旱迹象;在北部的孟津与偃师交界处出现了一片较小的红色区域,表明严重干旱;南部地区大部分没有出现旱情。盛建萍分析说,降水、气温与常年同期比较的情况也能反映出我市目前的旱情。2008年11月16日至今,全市基本无有效降水,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几乎偏少100%。全市平均气温4.6℃,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3℃。1月3日,全市各气象台(站)对全市各地区的土壤墒情进行了一次测量分析,全市9个站点均测出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专家们认为,尽管目前我市出现了旱情,但这仅仅是“旱象露头”,还没有达到严重的地步,所以市气象台发出的是干旱橙色预警信号而不是更高级别的旱情信号。高级工程师董廷猷解释说,这是因为去年9月、10月我市雨水较为丰沛,积存了不少水分,如果没有那时候的雨水积蓄,如今我市已成为严重干旱地区。
洛阳十年九旱,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农作物旱死、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盛建萍说,1988年以后,我市每隔3年~5年就有1年发生区域性的季节干旱,其中1991年、1997年发生的干旱范围广、影响大、旱情重,尤其1997年是41年中发生的重旱年,夏季降水量偏少七成,创历史同期降水量最少、旱情最严重记录。有些年份,甚至一个冬天我市既无雨也无雪。
洛阳出现冬旱,是由洛阳的自然条件和部分人为因素造成的。董廷猷说,洛阳属于“水热同步”类型的地区。夏天热,降水多;冬天冷,降水量减少。我市年均降水量约620毫米,大部分降水发生在夏季。历史上,洛阳农作物种植大多为“两年三熟”,随着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普遍达到“一年两熟”,庄稼种植密度的增加客观上加大了对水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旱情。
专家认为,目前如果我们采取得当措施使旱情迅速解除,对今年的小麦收成应该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去年麦播时我市墒情较好,麦苗出苗率较高。目前,全市冬小麦苗情总体较好。这样的话,农民的收入和市民的生活都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这种旱情靠天尚不能在短期内缓解,预计1月份全市降水偏少,18日之前基本无有效降水;19日~21日和25日~28日有小雨雪。全市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1℃~-9℃。从自然情况来看,我市的干旱天气仍将持续,部分地区的旱情将进一步加剧。专家建议,大家不能靠天等雨雪,在有水利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指导农民做好干旱地块的灌溉浇水工作,在无水利条件的地方要抓紧进行中耕保墒和除草,尽可能地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
另外,记者了解到,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也正在积极应对旱情,一旦天气条件成熟,我市会抓住时机,适时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