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对奶制品的信心正在恢复。 | |
核心提示
2008年9月以来,一场三聚氰胺“飓风”横扫全国,整个乳品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人们“谈奶色变”。9月9日,《兰州晨报》首次报道了14名婴儿患肾结石一事,“三聚氰胺”事件开始浮出水面。随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清查下,更多问题奶粉和问题液态奶现形。去年12月卫生部通报显示,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就洛阳来说,事件发生后,市里快速反应,清查问题奶粉,救治患病儿童,截至目前,市民正在从“三聚氰胺”的阴影中逐渐走出。
回首2008:
“三聚氰胺”来势凶猛
2008年9月9日,甘肃《兰州晨报》首次报道了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一事。9月11日晚,三鹿集团发表声明,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三聚氰胺第一次暴露在国人视野之下。
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检查结果显示,22家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随后,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的液态奶中也被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并迅速波及整个奶制品行业。
9月12日,国务院启动重大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卫生部等多部门快速展开处置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迅速组织专项检查,检查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奶制品行业。
洛阳也作出了快速反应。
2008年9月11日23时,市卫生局接到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通知,连夜下发给各县(市)区卫生局、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要求全力做好问题奶粉患儿的诊疗救治工作。
2008年9月12日,市工商局向各县(市)局、各区分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经营者将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全部下架封存。据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下架、封存不合格乳品261.37074吨,监督退回不合格乳品102.97822吨,监督销毁不合格乳品158.39252吨,监督商家为消费者退换奶制品14.61075吨,全市所有问题奶制品已基本销毁完毕。
与此同时,我市确定38家医院免费对患结石病的儿童进行检查、治疗。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22522名儿童参与检查,排查出患儿3430人,其中4人接受有创治疗,对患儿的随诊也在不间断进行中。
共度难关:
行业危机VS“洛阳模式”
在“谈奶色变”的日子里,从省质监部门传来令人欣慰的消息,我市送检的3家乳企的奶制品样品均未检测出三聚氰胺。我市3家乳企为何能“独善其身”?这应归功于奶源管理的“洛阳模式”。
农户的奶牛在养殖小区内集中饲养,统一采取全封闭机械化挤奶,原料奶从奶牛身体里直接流进挤奶机,实现了“全封闭无阳光”挤奶。随后经全封闭冷藏奶罐车运到厂区进行加工。整个过程中,奶农接触不到原料奶,自然也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性。
尽管本地奶源让人放心,可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依然很浓,奶制品销量也跌到谷底。回想那段日子,巨尔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斌心有余悸:“销售量下降了百分之六七十,消费者几乎对所有产品都不放心。”
市政府果断采取政府、企业、经销商三方联动的方式,帮助3家乳企渡过难关。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把关;媒体也对消费者进行了正确引导。与此同时,3家乳企积极组织经销商到养殖小区、厂区参观,并采取现场宣传、免费品尝的方式进行促销。这些举措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到去年9月底,本地产牛奶销量稳步上升,去年10月上旬,仅巨尔乳业纯鲜牛奶的销量就为前年同期的2.5倍。
三聚氰胺事件,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为乳企提供奶源的奶农。由于“蒙牛”、“伊利”等奶业巨头停收原料奶,部分地区出现了杀牛倒奶的现象,我市一些养殖小区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了帮助奶农消化这些原料奶,市畜牧局迅速采取措施,本地乳企把富余的原料奶全部收归旗下。
李楼乡某奶牛养殖小区存栏奶牛300余头,每天产原料奶1.5吨。小区负责人说,“蒙牛”停止收购原料奶后,幸亏有本地乳企收购,不然这些奶都得倒掉。养殖户李建军说,那几天听说河北等地开始出现倒奶现象,他非常担心,是“洛阳模式”救了奶农。
放眼2009:
走出阴影 信心回升
2009新年伊始,市民刘大妈购物时发现,换了新装的牛奶包装上都贴了一颗大大的红心,并注明“放心奶”字样,街坊邻居也开始喝上新包装的牛奶。在王府井超市,精心搭好的奶制品展台上除了产品,还有检验报告和质量承诺书。“蒙牛”促销员秦广汇说,现在的销售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冷清了一些,可是和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那段时间相比又好了不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心有所上升,企业也正在努力挽回受损的形象。
市民张女士3岁的女儿曾经是“结石宝宝”之一,所幸病情比较轻,已经在11月中旬出院。张女士说:“看到孩子生病的样子,我们当时对生产问题奶粉的厂家恨之入骨,现在孩子好了,已经恢复喝奶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牛奶和奶粉不要再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牛奶,可也经不起折腾。”
(见习记者 李云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