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历尽兴衰古渡口
今日景色更美好
含饴弄孙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洛阳地名探源
历尽兴衰古渡口
今日景色更美好
记者 陈运团 文/图
河清渡口如今成美景。
  今日地名:河清

  地方状况:河清是孟津县白鹤镇境内的一个古老村庄,位于黄河小浪底大坝下游约一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扼巍巍邙山,曾是史上沟通黄河两岸的著名渡口和军事要塞。该村现有村民1350人。

  村名由来:黄河,在人们的头脑中常常是一种泥沙俱下、浊浪翻滚的印象。而在河清村一带,由于地形的缘故,河水冲出峡谷后往往会变得清澈。历史上,每逢发生这一奇妙现象,人们便趋之若鹜前来观赏河景。河边的山村,也由此而得名“河清”。

  河清美景让人奇

  冬日,河清村的景色最让人心醉。

  村后的邙山,群峰耸立,姿态万千。放眼望去,层层的黄土,暗红的崖石,再加上茂密的荒草树木,无不给人以浑厚沧桑的震撼。

  村前的黄河,清澈安详,静若处子。一群群水鸟或游弋于河面,或翱翔在蓝天,自由自在,为这里平添了太多的情趣。

  看着这面前的优美景色和不远处壮观的小浪底大坝,村里的几位干部更是来了热情。他们介绍,这里名叫河清,最值得称道的当然是黄河水面的景色,可现在还不是最壮观、最漂亮的时候。

  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黄河流经此地突然变清,数十里长的河道中水可见底,极为罕见,被人当作一种祥瑞而四处传扬。为此,唐玄宗特别将沿河而设的柏崖县更名为河清县。

  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河清村李大贾发现一夜之间黄河再次水清见底,他兴奋异常,沿着河岸上下奔波观察,完整记录下了此次黄河水清的时间和长度,最后向朝廷上书:“十一月三十日至腊月十五日,东西一百二十里,黄河水清见底。”

  随后,黄河在较长的河段出现水清见底的奇异景象仍不时出现。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从孟津至汜水80余里,黄河水清见底,持续数月。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一月,三门峡至孟津段,黄河水清见底7天。

  除了美丽的黄河胜景,当地还有一处奇妙的山水风光远近驰名。它的名称叫“石坂新篁”,在历史上曾被誉为“孟津八景”之一。

  这处景致位于河清村南部邙山的一条深沟中,沟内树木葱茏,一条小河曲折蜿蜒,向北流入黄河。从源头流出数里,河水遇到一处高高的石崖,从上面奔泻而下,跌入一个深潭,形成一道银色的瀑布,飞珠溅玉,哗哗作响。此潭名曰“响水潭”。潭旁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表面十分平整光滑,呈斜坡状直伸入潭底。最让人惊奇的自然景象就出现在这处石坂上。原来,这条沟内密密麻麻长满了竹林,翠竹前后蔓延,许多竟在石坂上生长起来。每当清明前后,竹子萌发,鲜嫩可爱,由此便形成了“石坂新篁”的景致。

  过去,这处山水如画、竹林清秀、环境幽美的景致,每年都吸引许多人前来踏春巡游。只可惜,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这里的竹子越来越少,景色也大打折扣。

  古津要塞传千古

  河清村极负盛名,还因为它是孟津段黄河上的一个著名渡口和军事要塞。

  历史上,孟津段黄河是一条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军队客商,西输东运的粮食货物,都要在这里停留装卸,搭乘船只,由此形成了7处影响巨大的古津渡:孟津渡、富平津、小平津、冶坂津、委粟津、平阴津、硖石津。

  其中,硖石津就位于河清村境内,因南依邙山硖石峰而得名,到了清代被更名为河清渡。古人之所以选择这里建设渡口,看中的是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河面宽约六七百米,南北来往快捷;河水深,河道泥沙少,便于大船停靠;两岸山峰对峙,有利于保障平安。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阳经过大乱,成为一座空城,度支校尉率流民驻守硖石津。北燕中兴间,经常从京都长子(山西长子县)出兵袭掠晋都洛阳,晋将朱序经硖石津渡河,击退燕军。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尔朱荣奉孝庄帝之命讨元灏,夜渡硖石津,攻克洛阳。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公元547年,东魏、西魏两国在洛阳展开决战,东魏大将侯景背叛东魏,归顺西魏,被封为河南王。为了控制黄河南北的行军路线,侯景特别选择在河清村附近的柏崖山上修筑了一座柏崖城,防备东魏攻击。他北拒渡口,南依邙山,布阵坚固,最后大获全胜,成为领军十万、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到了唐代,洛阳、长安为东西两京。由于关中地区粮食生产不足,难以供给,朝廷常常到洛阳就食。当时,朝廷想方设法往长安运输粮食,但通过陆路运输,不仅艰难异常,同时费用高昂。在此情况下,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根据宣州刺史、京兆尹裴耀卿的建议,在洛阳以西放弃陆运,通过黄河,实行分级漕运的办法。他在河阴设置河阴仓,在河清设置柏崖仓,在三门峡上下又设置了集津仓、盐仓,经过一次次地换船、倒仓,将粮食运往长安。

  史料记载,这种漕运办法实施了3年,唐朝政府往长安漕运的粮食就达700万石,节省了大量金钱。直到北宋时期,孟津黄河漕运仍很繁忙。

  元、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孟津黄河在交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仍不失为黄金水道。

  河清村许多老人回忆,他们这里的黄河河道和渡口,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繁忙异常。当时,仅他们村就有五六条载重数十吨的大船,南来北往,西上东下,运输的煤炭、硫磺、粮食等货物流通豫西、豫北等广大地区。

  大军渡河去抗日

  对河清村村民来说,最让大家久久难忘、不断传颂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这里所发生的一件大事。

  1944年春天,日寇集中5万兵力进攻河南,国民党蒋鼎文、汤恩伯等部队40余万人不战自溃,百姓流离失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放豫西人民,打败侵略者,中共中央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地区抽调部队,建立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由司令员皮定钧、政委徐子荣率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综合各种情况,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决定从黄河以北的蓼坞渡河,在孟津的河清口登陆。

  当时,河清村有一个开明绅士名叫宋维亚,曾任河清小学校长,孟津沦陷后,被逼担任本村的日伪维持会巡查队队长。他对日寇恨之入骨,一方面对日军虚以应付,一方面尽可能保护群众平安。

  地下党组织接到指示后,派人暗中找到宋维亚,与其达成秘密协议,控制了小浪底、河清渡口。

  当年的9月21日,皮定钧、徐子荣率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1700余人,昼夜行军,晚上到达河清渡口对岸,将迫击炮架在黄河北岸,掩护部队分批渡河。由于南岸宋维亚已做好了准备,先头部队顺利抢渡,在邙山岭上燃起三堆大火,为大军渡河发出信号。紧接着,人们在有限的数条船只上绑上葫芦,增加船的浮力,大军抓紧时机,分批登船,在天亮前全部渡河成功。然后,大军迂回前进,在嵩山一带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一事件中,宋维亚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让人惋惜的是,翌年4月,由于汉奸告密,宋维亚被日寇逮捕杀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