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20多年前那次卖粮的往事,不禁令人有点心酸。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夫妻俩把将近500斤的玉米装上架子车。我驾车扶把,她在前面拉套,上路了。上哪儿去?到东花坛,因为洛阳市第一粮食库在那儿,奉上级指示,要把公粮、余粮交到那儿去。
到了目的地,只见交公粮的架子车排成了长龙。排好队后我到前面打探情况,三个工作人员,一人手拿本子和笔做记录;一人将一根检验粮食用的探条深深地插进玉米袋,然后抽出,带出十几粒玉米;另一人手拿一把虎头钳,把玉米粒放在钳口,右手用力按捏,钳把上带一根电线,电线另一端有个小仪表,只见上面的指针停在13的数字上。检验员说:“含水量不能超过11,超过规定的不收。”合格的,发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编号。就这样,有好多人的玉米不合格,只得拉回去。我们也不例外。这时候,只觉得又累又饿,我们取出自带的干粮,买几杯开水,吃饱、喝足,又拉着沉重的车子往回走。
那时候,养殖业萧条,饲料工业落后,玉米用途不广,个人不想要,粮库不想收。现在好了,玉米成了金豆豆,那种卖粮难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你有再多的粮食也不愁卖,只要你说声想卖粮食,就有粮贩上门服务,不用你动手帮忙,只等着数钱了。
如今种粮,省力省工,不交税,还领着国家的粮补款,真是好哇! (西工区)